泪痕春雨漫评春秋战国(二十七)奠定晋国霸业的晋献公

齐桓公称霸天下时,其实也就是可以号令中原那几个小国。对于楚、秦、晋三个大国,一来齐国对它们鞭长莫及,二来也缺乏号令他们的实力。

齐桓公之后,齐国之所以丢失了霸权,大约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齐国有内乱了。

第二、晋国在此期间打怪升级,终于变成了三五百公斤级的选手,现在也开始蠢蠢欲动的争霸中原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齐桓公生于这种时代,也无法象当年那样风光了。

毕竟,天下已将进入四强争霸的格局了;而且从地缘上,晋国比齐国更有利于争霸天下。

从地缘上,晋国占据山西高原,对周边地区有居高临下之势;从文化上,晋国更是根正苗红,自古就是中原文化圈内的大国。

现在,晋国既然已成长为三五百公斤级的选手,取代齐国称霸中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奠定晋国这种江湖地位的人,是晋献公。

晋献公在世之时,晋国一路打怪升级,整体实力那是一再膨胀,终于让晋国成为天下四强之一。

但是晋献公在历史上的形象,多少是比较差劲的。

晋献公的历史形象,之所以比较差劲,那是因为他有一个儿子叫重耳,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晋献公在世的时候,一直打压晋文公,并且逼得晋文公亡命天涯;后来晋文公是在秦国的武力支持上位的。既然如此,晋文公控制了话语权,自然会贬低晋献公。

首先,把晋献公写的英雄无敌,看着晋文公后来的成就,人们难免会感觉,晋文公就是站在自己老爸的基础上实现。

其次、把晋献公写得英雄无敌,晋文公早年被自己老爸打得亡命天涯,又算怎么回事呢?

从这层意义上,晋献公的历史形象之所以非常差劲,和后来的唐高祖李渊是非常相似的。

李世民是通过杀兄逼父上位的。他上位后,自然会贬低唐高祖李渊。

首先,如果把李渊写得英雄无敌了,人们再看李世民的成就,难免会感觉,李世民就是站在自己老爸的基础上实现。

其次,如果把李渊写得英雄无敌了,李世民一直被自己老爸压制,最后不得不发动政变上位,算怎么回事呢?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从晋献公时代说起。

晋献公时代,晋国一再兼并周边小国,终于成长为一个三五百公斤级的选手。

在这种背景下,晋献公就需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如何处理日益膨胀的土地?

处理膨胀的土时,大约有三个方法。

第一、那就是郡县制。

第二、那就是把它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子侄。

第三、把它分封给亲信。

哪种方法好呢?

各有利弊吧。

实行郡县制,可以让中央直辖的地区变大,但是以当时的交通媒介能力,意味着中央政府对这些地方,可能鞭长莫及。

秦始皇后来全面实行郡县制时,就有人告诉他这种隐忧,秦始皇不屑一顾;结果呢,陈胜吴广振臂一呼,除了关中地区,其它地方都和秦国没有什么关系了。

分封自己子弟,可以保证相关地区都控制自己家族核心成员手中。但它随时可能引起家族内讧。

类似的弊端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我们都怀疑当时的统治者脑子不够用。因为分封自己子弟就是意味着家族内讧,他们依然都乐此不疲。

分封自己的亲信呢?自然可以避免上述两种弊端。问题是,自己的兄弟子侄不可信,外人就可信?

看到皇帝拒绝分封自己子弟,而重用自己亲信的皇帝,人们通常都会告诉他,自己的兄弟子侄不可信,外人更不可信。翻开历史书,重用外人而覆灭的王朝,那是多的去了。

所以,晋献公选择了三种方法并用。

第一、扩大郡县制的范围,让更广阔的地区,置于自己的直辖之下。

第二、自己三个年长的儿子,各坐镇一方。

太子申生坐镇曲沃,曲沃在晋国的地位有多重要,我们只要知道,曲沃、翼城之争的历史,就可以了。

重耳坐镇蒲镇;夷吾坐镇屈城。他们的实力有多大,我们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了。后来,重耳、夷吾害怕晋献公灭自己,都是跑回自己的地盘,计划和晋献公武力对抗。

第三、把众多抢占来的地盘,分封给自己的亲信。

晋献公灭了耿国,就把它分封给自己的亲信小弟赵夙。这就是战国时代赵国的起点。

晋献公灭了魏国,就把它分封给自己的亲信小弟毕万,这就是战国时代魏国的起点。

晋献公灭了韩国,就把它分封给自己的亲信小弟韩万,这就是战国时代韩国的起点。

晋献公灭了荀国,把它分封给了自己的亲信小弟荀息;三家分晋前,赵韩魏三家共同灭的智伯,就是荀息的子孙。

晋献公的这种布局,在晚年渐渐出现了问题。

因为随着晋献公年龄日渐衰老,对几个年长之子的恐惧之心,那是与日俱增。

更主要的是,几个年长的儿子各镇一方。

以后,会不会让曲沃、翼城之争的悲剧继续上演,谁也不敢保证。

在这种背景下,晋献公后就想重新布局了。

晋献公后来想布的局,大约就是削弱年长诸子的势力,然后让十来个异姓家族并立,让他们互相牵制,在这种背景下,君主居中而坐,相对也比较容易驾驭他们。

这种玩法是不是正确?我们很难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晋文公上位后,晋国依然是众多异姓大佬并重,所以晋文公的子孙,只能在众多大佬的平衡中维持权力。

当然了,事实证明这种玩法的弊端也很明显,因为若干年后,晋国到底是谁的晋国,实在说不清楚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许多人说起皇帝不重用兄弟子侄时,都会拿晋国当反面教材。

晋献公想按这种模式布局,接下来的事,自然就是开始打压年长的儿子,并且培养年幼的儿子了。

这种玩法看起来荒唐,不可理喻,但它在历史上也不罕见。

最经典的就是,汉武帝晚年杀太子、压制另外两个年长的儿子,一心培养7岁的汉昭帝,就可以知道,这种玩法虽然比较诡异,但自有它运作的道理。

因为培养幼子,依靠一个可以平衡制约的权力格局运转,才可以保证君主一息尚存,就会大权在握。否则,年长的儿子在关键时候,会不会抢班夺权,谁敢保证呢?

失去这种利害盘算,我们实在无法想象,晋献公、汉武帝晚上的布局玩法竟然是惊人的相似。

关键是,结果也惊人的相似。

晋献公杀了太子,压制两个年长的儿子,培养年幼的儿子当接班人;汉武帝也是杀太子,压制两个年长的儿子,培养年幼的儿子当接班人。

如果有人什么不同,那就是汉武帝的幼子,最后成功上位,并且君临天下许多年。而晋献公的幼子,在晋献公死后,马上就让人捅死了。

在传统历史书中,晋献公几个年长的儿子,一个个跟小白羊一样单纯无辜。

实际上,他们都是坐镇一方的大佬;关键是,他们哪个也不是省油的灯。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太子申生之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