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惊愕交响曲》,为教训打瞌睡的观众而作!

《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是约瑟夫·海顿十二首伦敦交响曲的第二首,作于1791年。据说因为当时的观众聆听演奏会时,总是一不小心就睡着了,因此海顿谱了这首曲子。演奏到第二乐章时,睡着的观众总是被这巨大的声响给吓醒,借此提醒观众不要睡着了。因为第二乐章里力度戏谑的强烈变化,所以作品又名《惊愕交响曲》。

第一乐章,G大调,3/4拍,奏鸣曲式。序奏为如歌的慢板,由弦乐回答木管以三度平行的问句始,低音弦反复应答动机,小提琴则以上行半音阶增加紧张度。主部为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4拍,变奏曲。单纯的C大调旋律,8小节各重复两次,第二次重复后,主和弦突然以主体管弦乐强奏出现。然后是它的4个变奏,最后再接12小节强奏的尾声。其第二变奏以16分音符的旋律开始,后半有长笛与双簧管隔六度的优美助奏。这个乐章的中间插入小调部分,使全乐章构成3段体。

第三乐章,甚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小步舞曲部分以二段体构成,后半部的技巧已非常出神入化。一面重复单纯的动机,一面呈现由属调开始而回到同调并经过巧妙对比的和声。中段由8小节与19小节二段体构成。

第四乐章,急板,G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第一主题为G大调,开始弦乐的声音轻盈,紧接着爆发出一个响亮的和弦引出提琴的快速演奏,并预示着第二主题的进入。第二主题为D大调,与前面的风暴形成对比。第一主题第二次显现后,乐曲进入b小调发展阶段。之后主题暂时返回,但突然陷入g小调漩涡,使人情绪紧张。回转联动后两个主题同样以G大调再现,最后乐曲在明亮的主和弦上结束。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最大的贡献是把交响乐固定成为四个乐章,给了交响乐一个基本格式。

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传说当时伦敦的贵族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他们来听海顿的音乐会只是为了表现自己所谓的高雅品位,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

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

贵族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族吓了一跳。

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

《惊愕交响曲》

乐曲演奏完了,贵族们出了丑,海顿很快活,傻了眼的贵族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

《惊愕交响曲选段,小提琴谱》

虽然从未有人对海顿的音乐才华表示怀疑,但却发生过面对着艺术家本人而怀疑他究竟是不是海顿的怪事。由于他身材粗笨矮小,相貌又不大好看,致使一向喜爱海顿音乐的公爵夫人多恩在第一次见到他时竟失声问道:“你是真正的海顿吗?”尽管我们的大师其貌不扬,却十分善良、纯朴、幽默和平易近人,因而,他的好友与崇拜者们都亲切而风趣地称他为“海顿爸爸”。

弦律公众平台
谢谢观赏
弦律
与您共享
弦乐旋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