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丹术中的静坐
关于内丹术中的静坐
内丹术中的静坐分为两个问题,一个是“静”,一个是“坐”。坐,如何坐得让身子不动,有利于入静。静,如何入静,达到入静甚深的“恍兮惚兮”。
先谈谈坐。
中国道家内丹术在修炼时,要让身子不动,“身不动精固”,就容易入静,容易炼精化气,为了让身体不动,采用了坐姿,双盘坐,五心朝天。
坐,要有坐的地方,选择一个相对干扰较少的地方。
坐,要朝南而坐,是让身子的磁场与大地的磁场一致,使身子不动。我的体证是修炼内丹术静坐时,朝正南偏一点点,一度、半度都不行,会产生一个偏差力,这个偏差力非常大,且在入静甚深时突然感觉到,你不去睬它,这个力会越来越大,迫使你去调正,调正身子朝正南。你不去调正,影响入静;去调正,调正的过程已经影响了入静。总之,一旦没有朝正南而坐,就会产生偏差力,影响入静,关键的是,这个偏差力在入静甚深时才出来干扰你。所以,永远要朝正南而坐。
坐,要调正窗门,不让大风、寒风直接吹到身上,让皮肤的触觉减少作用,不起作用,另外也有防止寒邪入侵伤风感冒。穿得暖和点,练功中气脉运行加快,血随气行,使身体皮肤发热,触觉更加灵敏,穿得暖和能使皮肤的触觉可起作用。
坐,要坐在垫子上,才能坐得稳,坐得久,让身子不动。但要注意,春秋天不宜坐在保暖性好的坐垫上,夏天宜坐在散热快的坐垫上。内丹术的目的是强肾,强性欲,男子的睾丸不能过热,否则会杀伤精子。
坐,要松开颈部钮扣,腰部裤带,去掉手表等束缚身体的外物,以免干扰入静,阻滞气血运行。
坐,要采用双盘坐。任何一种坐姿都没有双盘坐的效果好,能使大腿小腿脚不动。真正称得上盘上双腿的,是闯过了酸胀麻木痛,失去知觉这些关口的。约需几年时间,甚至几十年。
坐,要“坐如钟”,是指身体躯干正直,让身躯不动,头顶心朝天,是让头不动,定格在中正位置,不斜不偏不仰。
沉肩,是让肩不动,定格在放松的状态。
双手捏手印。内丹术中采取双手心朝天的手印,右手张开放在小腹前,小腿之上,手心朝天,左手张开,放在右手手心上,手心也朝天,两只大拇指相抵。目的是让两只手不动,包括十根手指不动。
垂帘,闭眼,是让眼睛不动,眼皮不眨,眼球不转,不看东西。
脸带微笑,是让脸部肌肉不动,定格在慈祥和气微笑的人见人爱的表情。
闭口,是让嘴不动,不说话,不进出空气。
舌抵上腭,是让舌不动,而且阻断气道与口腔的联系,使得多吸入一点新鲜空气,多排出一些浊气。
上述这些,你都理解了,做到了,那么可以说,你会坐了。坐着身子从上到下都不动了,就有利于入静了。
再说说静,如何入静。
要想入静,要想入静甚深,就必须做到古人说的“虚心”,即今人说的消除大脑中的一切杂念。首先,请记住“断、封、绝”三个字。
断,是外断诸缘,选择一个类似于闭关修炼的场所,避免亲朋好友、功友、来人的干扰,关闭手机,甚至停止叮咚门铃,远离机器的轰鸣声,小贩的吆喊声,人类活动的喧闹声……这样,你在练功时,外界的干扰就会减到最少,有利于入静。
封,是中封感官。是封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器官,垂帘是封眼,让眼睛看不到东西,封住“色”传到脑子里去。耳,是不着意于耳,让耳朵听到了就听到了,听过了就听过了,不让听到的声音传到脑子里去。鼻,古代是闻焚香时的香味,以抑制其它的气味传到大脑,现代是不着意(当然了,如果你闻到了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应立即着意,停止练功处理之)。舌抵上腭是让舌不动。闭口不说话,不吃东西,味就不会有了,也不会传到脑子里去。触,是身体皮肤的触觉,在练功中由于气血加快运行,使皮肤温度升高,触觉相当灵敏,练功时避免冷风直接吹到身子,会减少触觉,穿得暖和点也会减少触觉。也使用不着意,不让触觉到的信息传到脑子里去。至于“意”,是眼耳鼻舌身的综合,没有意,不着意,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舔到的,身体触到的,就不会传人大脑。俗话说“心不在伊,睁眼看不到”。
绝,是内绝思虑。内绝大脑中的色声香味触法。说通俗一点,就是抑制大脑中的绝大部分脑细胞的活动。虽然,我们断了封了,已经没有外界的信息输入大脑,但大脑中以前存储的大量信息,会顽强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思虑。而这些思虑中的99%是练功不需要的,影响入静,妨碍练功,是被称作“杂念”的。怎样清除杂念?内丹术中采用“一念代万念”的方法,来排除杂念。
内丹术中的一念,必须是“凝神入气穴”。在炼精化气阶段是“意守下丹田”。在无杂念时,是若有若无地意守住下丹田。杂念来了,就增强“意守下丹田”的意念,只要意守下丹田的意念强度大于杂念的强度就能排除杂念。古人称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杂念消除了,减弱意念,仍用若有若无的意念守住下丹田。杂念消除了,就是“绝虑”了,就是“虚心”了。你就能入甚深,进入“恍兮惚兮”。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大脑中显意识消失,无天、无地、无人、无我,无任何智觉,然而,潜意识仍在指挥控制练功。
只有达到了“恍兮惚兮”的境地,即“入定”。才会发生“一阳生”。才有炼精化气,才有漏尽通,才有内气在任督脉循环运行。
来源:《武当》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