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五十九首《鸣筝》(李端)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中唐·李端·五言绝句】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拼音版:
míng zhēng jīn sù zhù,sù shǒu yù fáng qián。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yù de zhōu láng gù,shí shí wù fú xián。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作品介绍]
《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壹/
文学赏析
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筝是一种弦乐器。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时时”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因为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有人将她的有意错弹理解为“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似乎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仅仅是一种邀宠之情;其实这种故意的失误是出于寻觅知音的苦心。她大约也是沦落风尘之人,对一般浪荡子弟,她的故意错弹饱含着对这班人的嘲弄和蔑视,但总会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会听出那曲中的深意,从而向她投去会心的一“顾”的。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听者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其意趣韵味无穷。
名家评论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指李端)何故知得恁细。”
贰/
《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其诗文如下: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一、 诗意 第一句“鸣筝金粟柱”,“鸣筝”指的是弹奏筝乐,“金粟”指的是古筝的弦轴,表示弦轴的制作与装饰之美,“柱”指的是用于调音的转轴。这一句说明了用装饰精美的筝来弹奏乐曲;第二句“素手玉房前”,“素手”指的是纤细、柔美的手,“玉房”指的是玉制的筝枕,指的是放置筝的架子是用玉制的,“房”指的是弦枕,用来架弦的物件,也是玉制的。以上这两句描写了筝器之美,也暗含了筝曲之美、弹筝者之美。
第三句“欲得周郎顾”,引经据典,周郎即周瑜,《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说周瑜精通乐律,即使饮过三杯酒之后,也能够听出弹琴人的错误,于是对弹琴者相视一笑。第四句“时时误拂弦”,表示弹筝者常常故意弹错琴弦,以便引起人们的注意,这里“误拂弦”并不是说弹筝者技艺不好,而是故意弹错,其目的是“欲得周郎顾”,有寻找知音之意。
二、 诗评 此诗短短二十个字,却精致的刻画了唐代筝器之美,同时也赞赏了筝人和筝乐。尤其是引用了周瑜故事,更加使全诗充分体现出了人文趣味。这首诗的特点在于前两句运用直描的手法写就,后两句采用典故来喻指寻觅知音,虽近似于白话,但是境界极高。
三、 诗乐 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平生爱好音乐,尤其是喜爱弹筝,这首诗是酒宴上的一首即兴之作。传李端在驸马郭暖(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之子,升平公主的丈夫)府中做客,席间创作七律一首以助兴,博得众人赞赏,在座者同为诗人的钱起则不屑,要求李端用钱诗的韵律再作一首,于是接钱起之作即兴吟诵,更加诗人佩服。关于《听筝》一诗,其背景为郭暖府上有一婢女,唤作镜儿,容貌甚好,弹得一手好筝,席上李端经常看她,郭暖看出李端心思,便让李端以弹筝为题,赋诗一首,如果能够博得众人欢喜,便将镜儿赠与李端,于是李端便创作了这首诗歌,最后结果可想而知,这便是“知音诗人抱得美人归”的来历。
唐代是筝乐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十三弦筝制为主,这一时期也形成了“掩、抑、按、挑”等十八重演奏技法。同时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音乐交流的一个关键时期,现代在日本等地流行的筝也是从这一时期传播出去的。
叁/
“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岘佣说诗》)“曲”就是纡折委婉,含蓄不露;就是“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为什么作诗要以曲为贵呢?因为曲可以使诗意免于浅薄直露,“令人在极平淡之中慢慢地领略出极渊永的情趣”(梁启超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可以以少寓多,丰富诗的内涵,启发和调动读者的艺术思维,使诗句言虽尽而意不止,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李端的这首《听筝》诗,以写弹筝女子故意误拂冰弦吸引恋人的注意力,深刻地揭示出女子渴望爱情、希望取悦于对方的心态,可谓含蓄委婉,曲尽其情。
诗的上二句先就听筝时所见落笔,暗写一个“弹”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柱”指筝上系弦用的短轴,“金粟”指柱上装饰;“玉房”,玉制之筝枕,用来架弦以便发声。女子素手在银筝前不停地移动,银筝之金粟柱、玉房与素手相映生辉,由此则女子弹筝时优美的动作、娴熟的技艺可想而得之。“前”字以静示动,不写弹而弹的动作已暗含其中。两句诗纯用描写笔法,刻画入微,富于联想性,足见诗人观察之细致。这里,诗人不写弹者的情思,也不说听者的感受,不加任何渲染,不透露任何消息,只将银筝素手从实道来,意在启发读者的思考,为下文表现人物心理做必要的交代,形成引而待发之势。诗的下二句紧承“素手玉房前”之意,写女子误拂冰弦以期周郎一顾。“周郎顾曲”典出《吴志·周瑜传》:“瑜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少精意于音乐,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诗中以周郎喻知音,亦即女子的意中人。弹筝女子心有所爱,情有所钟,但却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羞于启齿,或者因为尚未与对方建立起联系而不便明言,故有意将曲调时时弹错,以求意中人能回过头来多看几眼,甚或指点一番,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将自己深深地留在心间。这两句诗,透过人物动作刻画人物心理,将女子一段难言心事、一片邀宠之情,非常委婉地表现出来,用笔曲折有致,耐人寻味,从中也足见诗人对弹筝女子内心世界洞察之精微,理解之深刻。
诗中构成曲写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巧妙地用典。周郎本是因曲有误才顾,所顾者,曲也,非人也。这里,诗人转借其意,易果为因,说女子为求顾而误,所求者,顾人也,非顾曲也。女子的心思全在意中人身上,然而如何表露?她不是靠语言来直陈,也不是像司马相如那样用乐曲来挑逗,而是工于心计,采取特殊的方式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她所以“时时误拂弦”,不是因为弹奏的技巧不高、曲调不熟,也不是因为拂弦时用心不专、一时走神,而是“欲得周郎顾”而有意为之,通过曲误来创造相互接近、增进了解、建立感情联系的契机。这层意思,是原来的典故中不曾包含的。这也就将女子希宠取怜、渴望得到爱情的心理,非常生动而又曲折地揭示出来。其次是精巧的构思。通常写听歌听曲的作品,总不免要描写声音如何美妙动听,技艺如何精湛娴熟,以及听者如何为之倾倒、动情等等。如武元衡《听歌》:“月上重楼丝管秋,佳人夜唱古梁州。满堂谁是知音者,不惜千金与莫愁。”既交代出演唱的时间、地点、歌名,也写出诗人的感慨;白居易《琵琶行》更详尽地描述了琵琶女的身世、演奏时的情形及收到的艺术效果等。这首诗却不然。诗的题目是《听筝》,但诗人并不写弹者弹得如何,也不写听者听得如何,而是别出意绪,以独特的视角着重刻画弹筝人的心理,透过对弹曲的描写表达女子的心曲,揭示女子的内心世界,此用笔之一曲也。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诗人也不去写她如何思慕对方,热恋对方,而是表现她如何希望得到对方的垂爱,这既不同于“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的大胆泼辣,也不同于低头弄罗襦的娇怯羞涩,比直接表达爱情的写法更深入一层,此用笔之又一曲也。如此将儿女心事曲曲传出,犹如江流婉转而又一气贯注,令人回味不已。
肆/
这是一首描写少女恋情的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通过对一个富有意味的细节 (“误拂弦”) 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少女的形象。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这两句写少女坐在华美的房舍前面,弹着华丽的古筝。这里没有说是一个人还是好几个人,可能是几个人在一起弹奏。这是因为下面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位姑娘为了得到自己心上人的眷顾而频频拂错了弦,显然这里不只是她一个人。“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的典故出自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说周瑜作建威中郎将时才二十四岁,国人皆呼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凡是演奏有误,一定会被他发觉。当时人说: “曲有误,周郎顾”。这里当然是用 “周郎” 代指这位姑娘的心上人。但对“误” 的原因历来有这样的解释,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 中说: “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这里将“误拂弦” 的原因归结为妇人的卖弄与做作。当然,这位姑娘 “误拂弦”的间接原因已经很清楚了,是 “欲得周郎顾”,但她并不是因此而搔首弄姿,故意“误拂弦”。而是由于她感情太饱满,心情太激动了。因为她的情人就在眼前,她时时刻刻盼望她的心上人给她投来会心的一瞥,因而她不知不觉地频频地拂错了弦。这才是她“误拂弦” 的直接原因。这是她的真情流露,并不是有心机地勾引别人。所以,用“时时误拂弦” 来描写姑娘的动作和心理是很细腻很精彩的。
由此可见,这首诗并不是写一个姑娘的 “邀宠”,而是写一个处于热恋中的姑娘的真感情的自然流露。
伍/
这首诗通过一个弹筝女子弹奏出错的细节,描绘出她渴望得到意中人青睐的情态,观察细致,体味入微,写得饶有情趣。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金粟柱,指装饰华美的系弦之木。玉房,是筝上的安枕之处。素手,即纤纤玉指,说明弹奏者是一个年青的女子。此二句倒装,倒装的好处,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两句是说听到筝弦的鸣奏妙音,原来是一个女子在弹奏。这里通过对古筝精美名贵的描绘,映衬出了弹奏者的出身高贵,身手不凡;而对“素手”的特写,又透露出了她的年少貌美,心底纯洁,异常聪颖。为后面的描绘做了铺垫和渲染。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周郎,即三国时代的周瑜。此人英俊洒脱,文才武略,身挂三军大印,兼水陆督都之职,并精通音乐,酒喝得半醉,听到人奏有误时,也要回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所以,当时有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吴志·周瑜传》)这里以周瑜代指英俊奇才少年。鸣筝的少女,爱慕着座中的少年,总渴望他能够多看自己几眼。这样想着,心里不由忐忑,面颊绯红,指法顿然撩乱,几次误拂了筝弦。然而,在“听筝”者心中,早体察到弦儿虽然误拂,但曲曲含情,传达着无限的倾慕之意,因而,以诙谐而幽默的语气说,恐怕是为了让知音的意中人,多多顾盼自己几眼,而故意时时错拂筝弦吧?
此诗巧用典故,融典入情。借错弹筝曲的典型细节,写出了怀春少女那异常激动而又娇羞的微妙心态,笔墨干练,刻写传神,妙趣横生。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