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助力】美丽七宣飞出大山引客来

七宣,一个坐落在云南祥云最东边的散居部落,属于边远的高寒山寨。而就在这里,古老的彝族神奇民风——“哑巴节”却以自己独特的形式传承了下来。小心的摊开七宣这幅彝族人历经数百年绘就的水墨丹青画卷,您就摊开了一部彝族文化史诗的一角,当您走进我们的哑巴节,您就走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彝族文化大观园,也就走进了彝族文化的殿堂。
“七宣”彝族语言称为“拆搜”,意思是“群龙汇聚的地方”,也译作“灵地仙云,缭绕吉祥”。远观七宣藤蔓围篱、古木成林;俯看七宣云蒸霞蔚、神树连户、炊烟袅袅,是一幅绝美的秘境风光。
非遗传承彰显民族文化魅力
“喝酒来,阿哥你么留下着,喝酒来,阿妹你么莫走了;彝家小调你要对,彝家米酒你要喝”。香甜的米酒,热情大方的摸泥黑是您走进牌坊寨子门的第一个礼俗,美丽的彝族妹子还会给你搭上鲜红的围巾,那是彝家人用映山红染成的热情,寄托着对客人的祝福和友谊的情思。跳起欢快的祖鼓舞、吹响回荡在山间的过山号,彝人献上了心中最纯质的热情。
今年11月10日,七宣村又迎来一波来自上海的远方客人,已经记不清是2020年里第几批慕名而来的游客了。他们在陶坊感受着水与泥的民间智慧,在心灵手巧的彝族大姐那里看到了民族风情,在火灶边尝到了人间美味。近几年纷至沓来的游客,他们有的是亲友、有的是团队、也有的是学者、画家、摄影师和骑行驴友。或许他们是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到七宣村感受乡村慢节奏的宁静;或许他们是想到七宣村体验多彩民族绚丽的民族文化;也或许他们是真正想到七宣村探秘神奇的哑巴节。
牌坊寨子门是大山哑神迎来客人的必经之门,也是彝族人守望耕耘者回家的地方。顶端的九龙象征着七宣村民是龙的后代,龙的子民;纯朴而又牢固的松枝和丰富的图案,向来者展示着彝家人民的充盈,也为远行者蓄藏着安稳与寄托。几百年来,寨子门与七宣寨子一样,一直默默的守护着整个寨子,朴实而又神秘。
哑巴节传习所内歌舞翩翩,拦门酒、跳祖鼓、跳年松、跳哑巴、跳竹竿、姆的馁、阿达、祭神树,一幕幕、一排排、一瞬间、一微笑,增强了七宣村民族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深深的吸引着各位游客。
古寨美景展示旅游资源风采
七宣彝族,是一个地道的山地民族。山是七宣的家,而葱郁的森林是七宣的魂,站在高处看,参天的古木掩映着沧桑的村落,村民称古树为神树,从神树上用红线连接着每家每户,那是心的连接、魂的连接、是民族团结的连接。村中年龄较长的毕摩老者似乎都无法说得清,在这里是先有了树还是先有了人,只记得这些古木神树已经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呵护着这个寨子,与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融为了一体,一直固执的守望着一切。把古树当做神树,逢年过节,大事小事加以祭拜,表示彝人对祖先和天地的敬畏。七宣的彝家人民都相信,世间万物皆有灵气,而大树是最接近天地神灵的,所以族人与客人必须叩拜于神树。
七宣的美,是朦胧和古朴,是树下悠然落棋,是花间醉然品酒。是庭中淡然品茶。青山,流水,人家,巷道,流溢在水墨山乡里,看不明虚实,分不清究竟;绿水萦绕着红墙,繁花洒落于青瓦,蜿蜒曲回的小溪在清晨和夕阳中浅吟低唱。宅屋临水而建,水水相连。漫步在村庄洁净、蜿蜒的石板小巷,远离都市的尘嚣与浮躁,任阳光在肌肤上静然流淌,任诗意在心间轻舞飞扬。撑一把伞或是就橱一支树条,穿行在青山绿水中,默然阅读百年七宣的历史和亘古柔情的飘零,一块陶片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沧桑。
从2009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哑巴节”的公布,到2012年“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创建,再到2016年“哑巴节传习所”的建设,祥云文旅始终以“乡村振兴”及云南省省级特色旅游名村建设为契机,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整合资金,群策群力,始终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七宣村保护发展的全过程,挖掘历史文化、依托民俗文化、凸显生态文化、融合宗教文化、开发体育文化,建设了一批具有浓郁文化背景的旅游景点,形成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格局,最大限度的彰显文化遗产价值所在,达到文化遗产保存历史,教育后人,发展经济、传承文明的最终目的。
通讯员:罗丹
摄影:罗丹、余学明、杨春平
作者:杨春平 祥云县文化和旅游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