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里的中国:通鉴家族 | 国史的三重维度
编者按
北宋司马光耗费十九年时间完成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与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史记》并称“史学双璧”。
编年体,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国传统史书体裁,特点是按年、月、日顺序记事。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传说中孔子编订的《春秋》。早期编年体史书,记一朝一代史事,司马光则第一次把战国以来直到北宋以前的历史贯通在一起。
司马光《资治通鉴》写成后广为流传,甚至被后世学者称作“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光
首先,《通鉴》涵盖历史时段很广,从三家分晋(前403)起,直到宋代开国之前一年(959),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读完《通鉴》,可以整体把握中国大部分古代历史的脉络。
其次,《通鉴》包含的史料极为丰富,治史态度严谨,除历代纪传体正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叙述一事往往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到记载差异,详加考订,注明取舍原因,因此《通鉴》也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史学著作。
最后,《通鉴》目的是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全书以'臣光曰'的形式纳入前人的和自撰的史论二百多篇,在叙述史事中贯穿明确的道德、政治观念,供皇帝参考。
时至今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意义,已经不仅是一部经典的皇帝教科书,也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更是当代人应该一读再读的传统文化名著。
当代人里,最著名的《通鉴》爱好者是毛泽东,他自称自己一生曾经读过《通鉴》十七遍之多。在毛泽东的亲自指示下,当时史学界最强阵容——顾颉刚等十二位学者组成标点《资治通鉴》委员会,于是第一部现代标点本《资治通鉴》在1956年诞生,此后六十多年风行海内外,成为中华书局百年历史中最具口碑的标志性出版物之一。
《资治通鉴》(中华国学文库)
《资治通鉴》(繁体竖排平装本)
《资治通鉴》(繁体竖排精装本)
由于《资治通鉴》极高的史学地位,编年体又被称作“通鉴体”。
限于司马光所处的时代,《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最晚到北宋建国之前。宋朝及其以后的历史,有像《资治通鉴》一样全面而系统的编年史著作吗?当然是有的。《资治通鉴》之后,有很多史学家依照司马光的写作体例,从《通鉴》停笔的地方往下续写。
续写《通鉴》的书中,最著名的是南宋史学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这部书从《通鉴》结束的时间点开始续写,从建隆元年(960)宋太祖建国,写到靖康元年(1126),涵盖了北宋九朝168年史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宋朝一朝的断代史,但是内容特别丰富,它取材广泛,除宋代的实录、国史外,还大量采用文集、笔记、家乘志状等,书成之后共有980卷,篇幅比跨越16个朝代的《资治通鉴》还大。由于史料价值高,《续资治通鉴长编》成为研究宋代历史的最基本典籍,而中华书局的点校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宋代文史学界学者案头必备、手边常翻的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繁体竖排平装本)
李焘原本计划写“续资治通鉴”,但自谦自己写得太过繁琐,达不到《通鉴》广博周全而又简洁明晰的水平,为自己的书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意思说也就是个草稿。著名史学家李焘尚且不好意思把自己的书称作《续资治通鉴》,所以后来很多年都没有史书敢叫这个名字,直到清朝乾隆、嘉庆时期,有个叫毕沅的封疆大吏,组织了很多著名学者,编成了一部《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共220卷,也从司马光结束之处开始续写,写到元代末年,总共记载了两宋和元朝共四百多年史事。这部敢于自称《资治通鉴》续作的史书,也是比较有特色的,史料丰富,编排合理。《续资治通鉴》以正史为框架,同时又利用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契丹国志》等史籍,以及各家笔记、文集百十种,仿照司马光《通鉴考异》体例,以注文形式将考异附在正文之下。而且《续资治通鉴》在讲述两宋这个时段的历史时候,兼顾南北,虽然以宋年号为正朔,同时也附上辽、金、蒙古年号,按年记事的时候同时记北方王朝和宋朝的大事,这样对比着看,比围绕某一朝来写的正史要更清晰。
《续资治通鉴》深受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赞赏,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第一批被整理的古籍品种之一。1956年标点本《资治通鉴》出版后,标点本《续资治通鉴》1957年就随之推出,亦已通行六十多年。
《续资治通鉴》(中华国学文库)
《续资治通鉴》(繁体竖排平装本)
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资治通鉴》已经覆盖了战国到元末的历史,而清末夏燮的《明通鉴》,从元末写到了清初。夏燮曾经是曾国藩、沈葆桢的幕僚,历二十多年撰成《明通鉴》100卷,分别用元、明、清年号,把元末朱元璋起义、明朝一代历史与清初南明史囊括在内。《明通鉴》参考了《明实录》、《清实录》、《明史》以及各种野史、说部和各家文集,还保存了大量南明史料。这样,《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三部书,基本上覆盖了中国古代史的绝大部分内容。
《明通鉴》(平装)
《明通鉴》(精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