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这8句话,竟被误解上千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韩愈《师说》
尊师重道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就有人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说到尊师,我们就不得不说孔子,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每年的9月28日就是孔子诞辰纪念日。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551年的今天,孔子诞生。时间的长河流淌2569年,他的无穷的智慧和儒家思想改变了两千年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孔子的诞辰日期历来就有所争议,但是不管孔子诞辰是哪一天,他的伟大思想俨然超越时间和空间。
世人心目中的他应该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事实上他也有平凡和不为人知的一面,既是圣人,也是常人。
电影《孔子》剧照
孔子的生活十分困难。但贫困的他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外祖父的言传身教下,不到三年就受到了『孺子可教也』的赞誉。
电影《孔子》剧照
而生活的不幸让他更早地学会了承担责任,他瞒着母亲去给人家放牛、做吹鼓手。小小年纪,就用孱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任。
崇尚周礼的孔子,春秋时局的纷争和动荡,百姓被统治者鱼肉,提出『仁政』的思想,希望用仁心来感化世人,用自己的言说试图救众生脱离苦海。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在这个时候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
孔子拜师图
即使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孔子确实可以说是被人尊重,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接受。儒家思想的光芒在后世才得以展现,是两千多年被王朝、世人尊为正统的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
孔子的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他选择周游列国,四处游说。
遗憾的是,历经14年,孔子先后到过卫、匡、蒲、陈、曹、郑、蔡、楚等国家和地区,拜见过大小封君70余人。
但是境遇都不理想,有时甚至十分狼狈。于是无奈之下又回到故乡鲁国。
孔子68岁回鲁,生活五年多后,享年73岁。
五年时间不长不短,却是孔子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学术上的总结时期,亦是他在认识上进一步纯熟的一个阶段。
这时,孔子已经历了『六十而耳顺』这个不思而能、不虑而知的直觉思维阶段。
将这种纯熟的认识能力与其它知识、修养相结合,孔子又成功地实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知行合一的飞跃。
他专心教书育人,将自己的言说理论传承给自己的弟子,不在醉心于政治,孔子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先进。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正是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教育的呕心沥血,对生命的敬畏才让他终成一代至圣。
今天我们重温千古不灭的先贤智慧,传承中华文化,看看孔子的这些话,你真的都理解了吗?
1.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误解:
出自《论语·阳货》。一般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却没有几个能说出接下来的一句:『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
真相:
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
《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小人』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这是相对于士大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此处的『养』,则是『相处』之意。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
大意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如果站在官员的角度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会无礼,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2.以德报怨
误解:
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别人放下仇怨,不知『以德报怨』只是一句提问,并不是结论。
真相:
《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一个弟子问孔子:老师,别人怨恨我了,我不怨恨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让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的意思是: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现在别人怨恨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去对待怨恨你的人。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误解:
出自《论语·泰伯》,一般人将其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真相:
我们知道,春秋时代,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读那时候的文章,要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停顿,才能得出句意通顺、连贯的话。
结合上下文语境,这句话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话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玩不来这些东西,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明白这些东西。
4.父母在,不远游。
误解:
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想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
原文是:『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自己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有正当目标时外出奋斗。
5.愚不可及
误解:
出自《论语·公冶长》。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并非这个意思。
真相:
原句为:『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
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
高明的举动,很少有人能做到啊。
6.言必行,行必果。
误解:
出自《论语·子路》,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对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没有错误,但大家不知道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弪径然小人哉!』
真相:
『径径然小人哉』的意思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不辨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
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径径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误解:
出自《论语·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
真相:
孔子还说过:『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日》)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
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
8.学而优则仕。
误解:
出自《论语·子张》,很多中国人理解错误,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样的理解不对。
真相:
这句话源于『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优』指的是悠闲,学有余力。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习』不是复习,而是演习、实习。
出仕就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这句话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误解:
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真相: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很多人扬扬得意: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喽。
国庆长假即将到来,有情怀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到去缅怀孔圣人。
三孔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
孔林
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庙
北京孔庙、南京夫子庙、吉林孔庙、曲阜文庙,
并称:中国四大文庙。
—FIN—
照片丨网络
排版&编辑丨丛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