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永璇自创经验效穴
(一)利咽穴
该穴位于颈侧手阳明大肠经天鼎穴外旁8分处。进针0.5~1寸。
主治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喉肿痛、发音嘶哑。用平补平泻法。针后1小时左右,疼痛可明显减轻,5~6小时即愈。亦可治疗吞咽困难等症。此穴功能通利咽喉,故名利咽。著名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每当疲劳过度,就会嗓音失润,他熟知杨氏治疗发音嘶哑有绝招,故登台前必来诊治,杨氏为针利咽穴,针药并用,保证他连续登台演出。
4、阴刺法
杨氏继承唐家花园王诵愚先生
师传阴刺法以治发音嘶哑。《灵枢·官针》:“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其法取
太溪双穴,同时进针,双手持针,左右同入,一样深度,如针下有麻感,则效果更佳。能收润燥益气,益阴和阳之功,疗效颇为显着。
(二)颐中穴
该穴位于足阳明胃经地仓穴外旁4分处,
酒涡中央。《新编经穴歌诀》曰:“颐中位在酒涡里,口眼歪斜刺最灵。”进针0.5~1.5寸,针尖向地仓横刺,也可向颊车透刺。功能疏风通络,主治面瘫、流涎、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
(三)肩内陵
该穴位于肩关节内侧喙突处。《新编经穴歌诀》曰:“肩内陵在喙突处,腋横纹上寸许昂。”进针深度5-8分。其功效为祛风散寒,温通经络。主治上肢痹痛、漏肩风、肩胛部酸楚。杨氏在50年代初期,早已运用肩内陵治疗肩关节前压痛的漏肩风症,获得良效。
上一页:四、详审病因,善调情志
下一页:二、杨永璇独创圆筒形套叠式铜质火罐
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蔡×,男,57岁。
右肘酸痛年余,持重物则疼痛加剧,伸屈不便,肘端按痛,脉弦细,舌苔薄腻。劳伤筋膜,风寒入络,气血凝滞。拟宣通气血,疏散风寒。
针灸方法:曲池(右) 天应穴(右肘端痛点)用合谷刺法,均捻旋泻法。间隔1天,针治1次。
熏洗方:
生香附12g 威灵仙12g 透骨草12g 薄荷头9g
煎汤熏洗患处,日3~4次,共4帖。每帖可熏洗2天。
经治后疼痛即减轻,依上法共治4次,即告痊愈。所列洗方是较好的辅助疗法,此例系劳伤筋膜,风寒入络,故用薄荷以疏泄;
如局部灼热者,可加苦参,桑枝以清热;
为明显压痛拒按者,可加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
如局部畏冷者,可加水浮萍,生姜以祛寒。外治熏洗药物.亦寓有辨证施治法则。临诊可斟酌用之。此乃杨氏外用中药熏洗方法之一。是60年临床行之有效的经验良方
桡神经麻痹、垂腕症
石×,男,34岁。
左手腕下垂,不能向上展动,拇食指麻木不仁,迄今2周,无发热及外伤史。脉滑,苔薄、舌质红、舌边有紫斑。平日嗜酒,酒湿化热,湿热不攘,致大筋软短,小筋弛长,症属痿症范畴。用清化通络法为治。
针灸:
阳溪 合谷 三间 鱼际 偏历 尺泽 列缺(均左)用捻旋泻法 留针10分钟。间隔1天,针治1次。
经治2次后,症状稳定,局部畏寒,得热则舒,阴伤及阳,气络不和,接用前法,兼用中药熏洗,借疏络隧。针法同上。
熏洗:
生香附12g 络石藤12g 杜红花3g 桑枝15g 蚕砂12g(包) 上药煎汤熏洗患处,日2~3次,每次20分钟,4帖。
又治3次,左腕下垂,显著好转,已能内外旋转和向上伸展屈曲,但局部仍畏寒,握物少力。针灸同上加曲池,手三里(均左泻法),余如上法。共治10次后,手腕活动如常,手指麻感消失。嘱停针。两月后随访,已恢复正常,握力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