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播州区今日正式挂牌,成为遵义最大市辖区
6月6日,遵义市播州区正式挂牌,这标志着在历史上前后存在了961年的播州,正式“归来”,同时遵义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据悉,新成立的播州区,共辖19个镇2个民族乡,总人口87.79万人,是遵义市下辖三区中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大区。
6月5日下午,在即将挂牌成立的播州区城区街头,不少商家自发打出“热烈祝贺播州区挂牌成立”的横幅。在原遵义县委、县政府大门前,街头的指路牌,也已从原来的“县委、县政府”更换为播州区委、区政府。不过,政府大院旧的牌匾,仍未撤去,当地市民争相跑来拍照留念,惜别“遵义县”。
△市民在原县委县政府门前拍照留念
△街头随处可见庆祝播州区成立的横幅
今年3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撤销原遵义县,设立遵义市播州区。原遵义县管辖的东部新舟、虾子、三渡、永乐、喇叭5镇,划归红花岗区管辖;原遵义县管辖的西部山盆、芝麻、沙湾、毛石、松林5镇,划归汇川区管辖,以便于两城区分别获得扩展城市建设的空间。
新成立的播州区,将逐步形成以南白、龙坑两镇为中心,带动周边镇乡快速发展的经济结构形式。播州区下辖的南白、龙坑、鸭溪等21个镇乡87.79万人,国土面积共2510平方公里。该区纳入遵义市市辖区后,遵义总人口将超过200万,市辖区面积将扩大4倍,超过5300平方公里。
据了解,播州区成立后,遵义市辖区版图,南接贵阳市、西抵毕节市、东达黔南州。相关人士认为,新区的成立,不仅能加速黔北地区大中城市的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使之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相适应,更能有效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服务功能,加快遵义乃至全省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助推贵州加速发展。
本报记者 黄宝华 黄黔华
链接
原遵义县列全国百强县第27位
十二五时期,遵义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从2010年的129.8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14.1亿元,年均增长17.3%,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6%。在城镇化方面,遵义县城镇化率达53.08%,城市建成区已与遵义市中心城区连成一片,形成遵义市副中心城区。
因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遵义县先后荣获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国产业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去年,遵义县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潜力百强县(市),位列全国第27位。
本报记者 黄宝华 黄黔华
△原遵义县城
链接
播州往事
大娄山以南、乌江之北的原遵义县,古称播州,至明万历年间(公元1600年)平播战役结束,播州这个存在了961年的名称才暂离历史舞台。
这片土地,早在春秋时期,分属于牂牁、巴、蜀、鳖等诸侯国,后入夜郎版图。经历多番变革后,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改称播州,今天的播州区(即遵义县),由罗蒙改称遵义县,之后一直延续。
唐末,自称山西太原籍的杨氏家族,进入播州领地,“世袭罔替”,并开始了长达700余年的统治。
△播州土司杨价墓中出土的螭首金杯和金盏
杨氏一族,通过拉拢土著、结亲土著等手段,积极融入民族地区,并逐步推广从中原地区带来的文化、先进技术和生产资料,对播州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造,逐渐壮大。
至第十三代杨璨,播州领地已广及今遵义市所辖所有区域、瓮安、福泉、施秉、黄平、重庆綦江等地,甚至在今贵州省以外还有“飞地”。
这一时期,被视为播州的最鼎盛时代,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参加“国考”的名额,还有以“二冉”为代表的历史人物。
遵义市博物馆馆长李良福说,播州鼎盛时代的到来,多年的一种说法认为,以沙滩文化等为主的遵义文化,是播州杨氏历代尊崇儒家文化并传承、发扬的结果。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之所以能到“杨璨始大”,更重要的原因,是南宋中央王朝迁都、加强对西南地区管控的必然。
此时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义市文物局、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学会等单位多年求证后,认为设在今天播州区(原遵义县政府附近)的可能性最大。
杨氏遗产中,最早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粲墓,19年前属原遵义县管辖。而近年关于播州土司考古的核心区,八成以上都在当年的遵义县境内。
△播州土司杨价墓中出土的金剑鞘
“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是播州土司登峰造极之作。”李良福说,这片区域以及高坪杨氏墓群,当年属于遵义县管辖。四年前在高坪发掘的贵州首座有明确文字纪年的元代墓葬,镇墓券上明确刻着“播州道高坪”字样。
△播州文化遗址:海龙屯新王宫遗址局部航拍图(资料图)
至元代,拥有上百处庄田、河流、水塘、茶园、牧场的杨氏,其身份才真正从“土官”转变为“土司”,进入“国家公务员序列”。
终于,明代末年,这个存续了29代的土司家族,与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一样,步入垂暮。最终,在明万历年间,骄奢的末代土司杨应龙,率领苗兵,迎战24万“中央军”,耗尽明王朝国库的同时,也终结了杨氏对播州的统治。
本报记者 黄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