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損其巧,示爾以拙-----超越「名實」之外的樸素之道
闲话不叙。闲愁请我来说说道德经,这个题目太大,我也没什么准备,所以就这个话题随便扯扯。知识可能零散无章,各位见谅。
《道德经》所阐的义理中,“道”不可道,“德”不可为,所以我此次就朴素、归根、无为三个点来说说。
第一个点言明的是“观天下之实”,犹简而易之的世界观。(《系辞》: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今时的世界,其纷繁复杂,远胜于诸子所在的千年之前,五色、五音、五味之扰更胜于古人之世,观之于天下就更为华而不实。(然则反者道之动,今日又何尝不是华中见实的大好时机呢?)
欲说明何为华、何为实,我权且用一个非常贴切的譬喻。计算机的屏幕之内,有着一个绚丽多彩、精彩绝伦的世界(道之华);然而如果你不断放大、再放大,你会看到一个个完全一样的点构成(像素),再析到最真实的地方,只有正负(0与1)。(计算机世界同真实世界非常贴切,几乎完全一致)
计算机世界的像素,犹今日所说的微粒。0与1的实质,犹古人所道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语出《易经:系辞》)。如此可以明白为何会说纷繁复杂的声色反而会成为障碍认知世界实质的事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 一 。视听而不得见闻,谓内视返听。这是“见素”这一段。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后半句话题也很大,今日恐怕说不完。所以主要说前半句。
除五音五色之蔽而见天下,谓之见素。去天下之名而守自然,谓之抱朴。
“名实”在于诸子,可以说是一个热议话题。孔子之“正名”,老子之“无名”,各言其一隅而各无相害。
名,犹文字概念。道常无名(常道远离文字概念),而“名可名非常名”(纵使概念本身,也是败坏而不长久的、相对存在的事物)
与实相对,名也是成对出现,你无从找到一个孤立的“名”。(美与恶,善与不善,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而道则“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守一”、“得一”、“抱一”之谓也。
故而,有名则对待立,无名则对待息。抱朴,言其平常,无对待分别之义。
见天下之理得,则天下之道尽归于此。所以第二个点,我说的是“归根”,即“天地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语出《阴符经》)
万物之始动于根,返本于根(由天地至人至万物)。“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知常曰明。(前言万物之动向,后言无为之作用)(丹道中有“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源是药王”。归根之理,贯彻始终。)。就修道而言,人身之根在脐下,一点真阳伏藏于内。有欲而观窍,无欲而观妙。皆合于老子之道,故而有“道德灵文满五千”之说。这是丹道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人大都喜欢听别人讲。但以我个人经验而言,研究中国学问,摒除人言之惑埋头苦读这一过程必不可少。亲证实证也不可或缺。今天随便说了几句,希望能为诸位打开一点思路,但真正对于经典的学习,还是在于己身。感谢各位捧场。感谢闲愁的茶水,请吃糖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