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中美军挨冻了吗?美军冻死冻伤比战斗伤亡还多

长津湖地区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的盖马高原,平均海拔超过1300米。1950年的冬天,是长津湖地区自1888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冷的一年。这是由于1950年1月—1951年2月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根据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双方的记录,长津湖地区的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40摄氏度。零下40摄氏度是什么概念?战场接近北极圈的苏芬战争,其战场平均温度也不过是零下43摄氏度。严寒面前众生平等,美军陆战1师的官兵虽然从棉衣到鸭绒睡袋一样不缺,但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端严寒天气里,仍然被冻死冻伤近8千人,接近陆战1师总兵力的3成,超过了战斗减员的4418人。
▲长津湖周边被白雪覆盖的崇山峻岭。
美军防寒工作的不足
长津湖的战场环境非常独特,即便是有强大气象保障能力的美军在战前也没有预计到气温会下降到零下40度,因此在战前防寒物资准备方面,难免有所欠缺。
1.美军的防寒服装设计有缺陷
▲5名美军军官在长津湖地区的合影,从中可见美军防寒服的穿法五花八门,5个人的军服各不相同。
得益于美军强大的后勤保障力量,陆战1师倒是不缺防寒的衣物。参加长津湖战役的陆战1师官兵穿的是M43作战服,外罩可以防风防水的M47大衣,内里配有羊毛质地的衬衫、衬裤和保暖内衣,防寒靴里还配有厚厚的毛毡鞋垫。
这套衣服看起来很暖和,但是如果是户外爱好者一定会发现其中有致命的问题:这套防寒套装透气性和排湿性不好。在长时间穿着或者进行大运动量时,会导致大量出汗,汗水浸湿衣物后还会加剧体温散失。同时,这套防寒套装重量偏大,增加了负重,对需要携带大量武器弹药长时间以战斗警戒状态行军的陆战队员来说,非常容易疲劳。
▲中间士兵的着装为长津湖战役期间美军海军陆战队员的冬季服装。
针对M43作战服在长津湖地区暴露出的不足,美军在第二年迅速研发了M51作战服和配套的保暖内衬、派克大衣和羽绒防寒服,并在更加寒冷的阿拉斯加对新作战服进行了测试。这也从侧面暴露出,美军对M43作战服搭配M47大衣防寒保暖性的不满。
▲美军根据长津湖战役的经验,在1951年迅速研发了新款防寒服,左侧为轻便的羽绒大衣。
2.美军缺乏针对性的防寒训练
在二战期间,美军几乎没有在高寒环境里的实战经验,再加上二战后的大裁军,使得美军从1200万人锐减到150万人,有经验的老兵大量退伍,防寒训练更是无从谈起。这就导致陆战1师在缺乏防寒训练的情况下仓促上阵,进入了长津湖地区的高寒环境。从某种程度来说,缺乏防寒知识比缺乏防寒衣物更可怕。
▲朝鲜战争爆发后匆忙征召的新兵,几个月后他们就将体验长津湖地区的极寒天气。
首先,不具备高寒地区野外生存技能。野战部队在高寒地区的野外生存需要掌握从衣物的穿着、冻伤的处理、长距离行军、宿营地的搭建、取暖的方法与技巧、食物的加工与保温等一整套的技能。单是宿营地的搭建就有雪屋、雪窝式掩体、防寒帐篷等多种不同的宿营方式和搭建技巧。这些技能显然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美国少爷兵们所不掌握的。
▲雪地搭建帐篷有很多技巧。
如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为了训练官兵在高寒地区野外生存技能,每年都会在美国本土和阿拉斯加组织寒区训练,为了加强与寒区作战经验丰富的军队交流,每年还不远万里的派人到挪威参加寒区训练。
其次,不会正确使用防寒衣物。有过高寒地区户外活动经验的人都知道,穿着厚实保暖的衣物虽可御寒却会导致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要及时更换已经被汗水浸湿的贴身衣物,否则会带来致命危害。
例如,美军的羊毛袜虽然保暖性能良好,但一旦被汗水浸湿就容易导致脚部冻伤或战壕足。长时间行军后,需要及时更换袜子。但战争爆发后临时征召而来的美军士兵根本不晓得需要准备足够的袜子进行更换。
▲正在火炉前烘干鞋袜的美军士兵。
再次,不具备高寒地区的战斗技巧。在积雪没膝的高寒地区作战,最有效的机动工具是滑雪板。但陆战1师当时既没有配发滑雪板也从未组织过滑雪训练。陆战队员们对于如何在高寒地区使用和保养武器装备也一无所知,电台、电池等电子产品在低温环境里性能下降严重。
▲芬兰士兵精通滑雪技能,在苏芬战争中拥有更好的战场机动性。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如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将滑雪训练列为冬季训练的必训科目。仅2017年,就花费700万美元采购了2700套滑雪板。
▲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组织滑雪训练。
3.美军伙食保障难以适应高寒环境
首先,缺少保温设备。美军士兵在感恩节能吃上火鸡大餐,一直以来成为美军伙食保障能力强大的标志。但根据美军老兵的回忆,他们吃到的火鸡都已经凉透。
▲在寒冷的天气里,火鸡很快就会凉透。
陆战1师的伙食供应采取集中供应热食和分散供应罐头食品的方式。但战斗中,人员分散在各个阵地,显然无法回到食堂就餐。没有合适的保温设备意味着即便可以供应热食,但吃到嘴里时也往往变成了冷食。
▲能够到食堂就餐的士兵只有一部分。大多数步兵都要坚守外围阵地。
在寒冷的环境中吃冷食,人体消化冰冷食物所消耗的热量,同食物所产生的热量几乎相等,还极易引起腹泻和失温。这也是当时很多美军由于腹泻和感冒造成非战斗减员的原因。
▲美军当时配发的餐具都没有保温功能。
其次,制式军粮没有配备加热设备。当时美军食用的罐头食品是二战期间研发的C口粮,可以提供4350卡路里的热量。但没有自热设备,士兵只能冷食。
▲手拿罐头一脸麻木的陆战队员。
▲上一张照片中陆战队员手拿的罐头就是C口粮中的炖豆子。
4.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
由于志愿军日夜不停的袭扰与攻击,被包围在柳潭里、下碣隅里等地的美军不得不长时间在战壕里保持战备状态。在战备状态中,既不能生火取暖以防暴露目标,也不能得到充足的睡眠。当美军开始撤退后,更是要边走边打,时刻保持警戒和备战状态。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休息,不能烤火取暖并烘干衣物,是非常容易造成冻伤的。
▲撤退途中筋疲力尽的美军只能坐在雪地里休息,这非常容易造成冻伤。
二、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挽救了美军
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即便是在和平时期拥有充足保暖衣物和热食的情况下,也不能长时间在户外活动。而25000余名美军官兵在长达20余天的长津湖战役期间,长时间的暴露在严寒中,风餐露宿,出现大量的冻伤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其实是很正常的。美军虽然准备不足,但得益于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仍然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冻伤情况。
1.美军强大的运输能力
空中,有美国空军第5航空队所属的2个运输机联队提供空中运输。在长津湖战役期间,美国空军一共出动了313架次的C-119和37架次的C-47运输机,向陆战1师空投了1580吨物资。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少将还专门在下碣隅里和古土里都修建了野战机场,以确保空中补给线畅通。同时,陆战1师还配备了少量刚刚投入战场的直升机。
▲美军在长津湖地区的野战机场。
地面,陆战1师配有超过1400辆汽车。为了保障补给线的畅通,陆战1师专门派出工兵对后方的道路和桥梁进行了加宽和加固,以便重型卡车和坦克能够在长津湖地区落后的道路通行。
▲美军坦克行驶在长津湖地区崎岖的山路上。
▲美军甚至有足够的运力用来运输尸体。
空中和地面如此强大的运输能力,使得美军可以及时得到后方的物资补给。
2.美军充足的物资供应
长津湖战役开始前,陆战1师在下碣隅里开设了补给基地,储存有大量物资,其中粮食和燃料就达到了8日份。在后方的兴南港,美军囤积的物资更是多达数十万吨。
▲兴南港堆积如山的物资。
根据美军资料,陆战1师及其他联合国军从兴南港撤退时,带走了超过35万吨物资。单单是为了销毁剩余的物资,美军就使用了400吨炸药。
▲美军乘船逃跑时,兴南港被销毁的物资燃起冲天浓烟。
有了充足的粮食和燃料,就能为官兵提供充足的热饮热食,还能不受燃油限制的使用炉子取暖,这对于避免和缓解冻伤意义重大。燃料充足还使得汽车可以定时热车,防止被冻坏零部件而无法启动。
3.美军强大的医疗保障能力
美军陆战1师虽然冻伤7000余人,但冻死的只有400余人。冻死冻残的比率远远比志愿军低。这是因为美军有强大的医疗保障能力,冻伤后只要没有掉队,都能得到卫生员的及时救治并被送到野战医院得到进一步的治疗。由于美军可以随时得到空中补给,陆战1师的药品保障基本充足,伤病员在野战医院都能得到充分的救治。野战医院将根据冻伤程度决定是否通过飞机后送到大后方更高等级的医院。
▲被送上直升机向后方转运的美军伤员。
陆战1师通过在下碣隅里和古土里的野战机场,曾经将超过4000名伤势严重、无法行动的重伤员空运到兴南港甚至是远在日本的医院。由于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多冻伤伤员的伤势都没有恶化。
在零下40度的极端严寒天气里,即便是拥有美军这样得天独厚的后勤保障条件,仍然有近8千人被冻伤冻死。沉重的代价和深刻的教训,让美军上下痛定思痛,从此以后每年都会认认真真的组织寒区训练。如今的美军,寒区作战能力不容小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