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点燃青少年科学热情
李光洁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带领青少年领会科学家精神,是'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出版的初衷。”
填补国内同类书空白
近年来,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阅读也由此日渐热闹起来。科学家传记作为科学阅读里一个重要门类,因为其励志功能和较强的故事性而受到家长和读者的青睐,市场需求明显占据优势。但是经过市场调研,李光洁发现,国内的科学家传记出版处于一个跟需求不匹配的水平。
“首先,市面上的科学家传记以引进版为主,原创力明显不足。引进版的传记会因为文化差异、翻译水平良莠不齐等原因,令国内的青少年读者阅读起来水土不服,阅读体验不够好。其次,科学家传记覆盖面不够。再次,科学家传记的书写水平整体偏低。”李光洁说,科学家传记要达到传达科学家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目的。
在李光洁看来,一套原创的、高质量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传记是青少年科学阅读中非常需要的读物。“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正是填补高质量科学家传记图书空白的一套读物。
“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收录的200多位中外科学家传记全部选自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每期一篇的“人物传记”专栏文章。按主题和学科汇编成30册,分三辑出版。
日前推出的是第一辑10册,分别是:《核能丰碑自铸成:中华科技英才Ⅰ》《筚路蓝缕启山林:中华科技英才Ⅱ》《丹心百炼在融通:中华科技英才Ⅲ》《科学救国启蒙人:中华科技拓荒者》《现代数学的开拓者:欧美数学名人Ⅰ》等。
当前,中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急需更多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重要历史时刻。“希望本丛书的出版对于实现这个伟大目标有所裨益,也希望对广大青少年和其他读者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李光洁说道。
根据读者需求进行调整
“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一辑)推出了10册,为什么会首先推出这10册?在内容选择上有哪些考虑?
李光洁告诉记者,考虑到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和读者对象的广泛性,丛书对原刊物传记文章进行了重新整理编辑。一是在总体设计上,丛书共分30册,每册收录8个人物传记。考虑到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第一辑推出了32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科学家;二是丛书按照学科领域来划分各个分册;三是丛书编辑按照科学领域、历史顺序或学科的内在逻辑,将人物分类排列;四是为照顾阅读的连续性,将原刊物文章中的所有参考资料一律转移到每分册的后面,并增加人名对照表。
“尽管出版时,为了符合青少年读者的习惯,删除了一些注释,但我们把重要的文献资料集中列到书后,给那些被点燃了科学热情的青少年留下深入研究的线索。”李光洁介绍,此外,“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更大的价值是描绘了科学家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成长历程,而不是讲故事。
科学家传记更应该体现科学家所作的贡献,反映其哲学与科学思想,对社会的关心,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从中领会其科学精神。而这些在“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中都有所体现。
兼具专业性权威性可读性
“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一辑)腰封上有一句话,称这套丛书是“国内顶级原创科学家传记”。
对此,在丛书新书分享会上,“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一辑)主编之一、《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副主编王大明指出,这个说法并非夸大其词,因为书中这些传记文章的作者确实可以说是国内科学史界对这些科学家有所研究的顶级群体。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是这个领域权威的杂志,借助这个平台,汇集了国内顶级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这套丛书汇集了40年来这个群体的学术积累。”对此,李光洁向记者解释道,丛书中的文章都是由在相关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撰写,比如写过多篇物理学家传记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石油大学物理学教授戈革。此外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的教授和学者。作者的权威保证了该书内容的专业性,这些文章以客观、严谨、求实的态度书写科学家的一生,既有对他们生活的精彩描写,也有对他们科学成就的专业解读。
在可读性方面,李光洁说,“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中,既有叙述传主的科学贡献,也有穿插一些轶闻趣事,可读性非常强,很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
考虑到青少年的审美和阅读需求,内文版式设计比较疏朗,用字舍弃了常规的黑色字,而用深蓝色专色字,显得比较活泼,同时也跟科学家代表的理性精神契合。封面设计选择了体现科学元素的几何图案,不同的主题用不同的颜色区分。整体外观活泼大方,阅读体验比较舒适。
李光洁透露,“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二辑)目前正在审稿阶段,预计明年春季开学时推出。第二辑内容包括《鸟兽鱼虫自有情——博物学大师》《尽穷碧落入万山——地球奥秘探索者》《自然密码破解人——著名分子遗传学家》《打开黑箱看科学——科学人文领路人》《科学殿堂有巾帼——古今杰出女科学家》等1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