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受想行识也空,关键在“照”见五蕴皆空
任何事情在基本功阶段都是重复又重复,让人感觉相当乏味的,却是最必要的,以后的一切华丽都将出自这个乏味里,把乏味做足才能脱离低级趣味,这是水满自溢的质变,否则底盘空洞终有托不住的一天。
有没有这种感觉,事情拐了一个弯又回到了原点了,这种周而复始最是容易让人厌倦,常常让人觉得何时是个头,像这样的短期循环比较容易体会,还有些循环是一个月、一年甚至几年的,那就不易察觉了。
曾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说:“当你盯着一个字看,看久了会觉得不认识。”这个“不认识”就是“色即是空”,却要从一个具体的字契入进去,这就是“空即是色”。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实则体貌特征并不比决定性,而是两个人散发的气场能否相融合,这个是看不出来也说不出来的东西。凡是抓得住的都不会长久,因为漂亮喜欢,终有一天会不漂亮;因为有钱受欢迎,一旦没钱了,就会不知道被怎么对待了。既然享受过嫉妒的目光,则必然要忍受过气的冷眼;既然享受过众星拱月,则必然要忍受过气的辛辣。
如果这样说还不足以让人信服,那就换种说法:既然受欢迎是因为漂亮或者有钱,那如果出现了更漂亮或者更有钱的呢?如果觉得自己是因为某种抓得住特征而受欢迎,那么此时请用这个句式反问自己一下:如果别人身上出现了更好的情况,自己的优势还在不在?
当你朝思暮想的一件衣服、一部手机甚至一部车子真的得到了后,用上快则一年慢则两载也就会腻了没有感觉,然后就会寻找下一个物质刺激,只不过当下一个物质刺激满足后定然也是用不了多久注定无趣的,最终依然会落入的是这种无尽的循环。
上面举的是“能得到”的例子,其实“得不到”也是一样的。
可以做个比较,去找一些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比比。找“不如自己”的人比,是因为自己就是他们谋求提升所要达到的某种层次,所以,自己现在面临的苦恼也正是这些“不如自己”者达到这个层次后所要面临的。
那对于自己所渴望拥有的那些,对于自认为比自己强的人来说也是腻了的,再往上,这个比自己强的人也有他想要的,那是比他还强的人也腻了的……
如此下去,永无止境,因为内化了“比”。
关键在停掉这个“比”,庄子云:“唯止能止众止。”所谓“心外无物”,把心停下来,内耗就会停下来,一切就都可以止。
止思维,则前念不追后念不起,便是“知止而后有定”;止行为,则上无所好,下无所效。
此一句关门能治焦虑,出门能慎行迹。
就是说这六个大字适用于某个状态下的所有情境,而不是这六个大字代表了某个状态下的某种情境。
就是说真正的道是说不清的,时刻在变化着的,唯一不变的就是这个始终在变,想在变化中求个稳定不变,不要做那种平白无故消耗心力、物力的事。
机会全部都在变化中产生,不动的就是铁板一块,就像炒股,不动就没有买卖,而那些利好、利差的消息放出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入市的本金就是股民的“人质”,心中有了怕,就会被风吹草动轻易操纵,平时所谓的“技术分析”到时候就大脑空白了,而那些“大神”无非就是些“有消息”的人,走这种钢丝的翻车率会很高,个中滋味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契约和合同并不能保证结果,就像它们诞生的初衷一样,恰恰是因为无法保证结果才会立下字据,但是,这种维持不变的构想一直会让人觉得很吃力,因为违约还是大量存在的,很多情况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情况的变化使人措不及防,比如疫情的打击。
无常是世事之无常,并不是要让人主动制造一个“无常”去弄险,孔子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中庸》所谓“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弄险是作茧,只待茧成自缚。
《列子·说符》有段话:
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
列子曰:“愿闻持后。”
曰:“顾若影,则知之。”
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伸任物而不在我。
壶丘子林是列子的老师,他说“做事的后果要自己兜得住才行”,也就是“持后”,列子问“什么是持后”,壶丘子林说“看自己的影子就知道了”。
列子就开始观察自己的影子,身子弯影子就弯,身子直影子就直。但是,影子的形状不在影子却在身子,别人怎么损自己自己却也是左右不了的。
有行动就一定会留下影子,影子本身是无法消除的,只看自己给影子留下个如何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