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冬歌文苑”是个家
“冬歌文苑”是个家
——写在文苑创建五周年之际
严圣华||湖北
去年的10月20日,“冬歌文苑”刊发了我的第一篇稿件《母亲的童年》,至今正好一年。从那天起,我仿佛迈进了一个不一样的大门,眼前变亮了,眼界变宽了,读书更勤了,对身边的人和事更爱观察、思考了。一路走来,觉得“冬歌文苑”很像一个学校,每天早晨都对它心怀期待,每天都有新的课程学习,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收获着,里面的每个人都在进步。同时,我又觉得它更像一个家。
兄弟姐妹都很多。“冬歌文苑”虽说是一个基于网络的文学交流平台,平台创始人是主要的组织、维护者,但在日常的运作中,他更像一个儒雅的长者,不事声响,靠规则约束着平台,用人格引导、感染着每一位参与者。平台的顾问、编辑及部分老作者,时时体现着一个个"大哥"“大姐”的形象。对年轻的、后来的作者、读者,总是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加入平台的作者、读者,上有年逾古稀的老者,下至尚在学堂的初中生,他们中有教师、公务员、退役军人及各行业的普通劳动者,也有身残志坚、爱好文学、关注社会的残障人士,有的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有的奋斗在宁静的新农村。人不分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都能互相帮助,用心交流,彼此尊重,说是文友,情似兄弟姐妹。
宽容相处生和谐。过去的非独生子女家庭出来的人,都有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兄弟姐妹之间,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可能是大的欺负小的,有时也可能是小的惹怒了大的,但打闹过后,兄弟还是兄弟。在“冬歌文苑”里,也是如此。平台里聚集着东南西北的各类人士,有的是科班出身,有的却是靠自学上路,大家起点不同,经历各异,却都能友好相处。偶尔有几个“小弟”“小妹”违反群规,总有热心的“大哥”“大姐”及时出面,拍拍肩膀,拉拉袖子,事情都能很快化解。文学本无定规,百花齐放才是春,一样的题材,一定有不一样的写法,也确实需要不同的写法。在不同的观念之下,不可避免的会有争论。在平台里,也经常会有不同的观点,大家的思想在一起交流、碰撞,但都能就事论事,就文议文,不轻易越位,不溯及其它。平台虽大,能容男女老幼之士,文苑不小,汇聚东西南北文友。从平台每10天一次的点评会来看。一开始,大家似乎都爱说点好听的,现在,大家都能直抒己见,有问题不回避,有观点不隐瞒。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平台的包容性,达到了一种更高程度的和谐。
学习进步皆可乐。“冬歌文苑”自创建以来,总是以健全、稳定的形象出现,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外人只要见过一次,下次见面就一定能认出来。你要走近他时,就能发现一家的日子安排的是那么的有序、有度、有味。每天8篇文章,零点准时推出,多年坚持,一日不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很多纸媒逢节假日也会休刊的,网络平台如此正规的非常之少。每天的文章,都是散文、诗歌、小说、随笔等文体兼顾,新老作者兼顾。每10天一次的点评会,风雨无阻,主持人精心准备,参评者积极踊跃,选取的文章非常具有代表性,大家的评论有温度、有深度、有刻度。被评者受益,参评者提神,这样的平台,你说是否有序?要说平台有度,是因为刊出的作品有不少的精品、佳品,尤其是每天的头条,很多作者都是受过专业的文字训练,在相关的工作岗位上浸淫多年,既读过万卷书,更行过万里路,还写过万言书。每篇读来,都让人不忍释手,反复咀嚼之下,总是发现一个字不多,少一字不行。说有味,是因为平台里的作者群广泛,男女老幼皆有,行业分布众多,文章题材丰富,既有阳春白雪,也能看到下里巴人,形式鲜活,既有新的鲜味,也有老的辣味。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严圣华,湖北荆州人,从军20年后退役,现定居于武汉。专注于金融投资、研究。业余时间爱好阅读、思考,所写文章散发于期货日报、新浪财经等媒体。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