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问题超乎你想象
金成阅读第1071天
自己曾是一位数学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讲完了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道题,问是否有问题。一旦学生的反应是沉静或者说没有问题,这时候你猜我会什么反应?
绝对不会是多高兴的。我们要明白,这时候所谓的没问题,很有可能就是有大问题。当然,有的人也许会说,或许这群学生很聪明呢,这道题容易呢,你确实讲得好呢。不过这些都不能作为回避这种可能性的理由,所以针对这种情况,还要采取下列的方法:
1.发现问题:我通过学生表情,直接看到哪些同学大概对哪个地方有疑问,从而直接把某个知识点再次进行梳理;
2.要求复述:这个不一定完全管用,但是至少可以考察他是否在认真听;如果复述都有问题,不用想,绝对是不懂的;
3.挨个询问:课堂上讲题前后都有有一个过程,就是询问学生。讲题前的询问是了解学生哪个地方主要有问题,重点对此进行引导;讲题后的询问,是了解学生是否对刚刚有疑问的地方明白了,同时了解他对于其他点是否有问题;
4.当堂检测:讲完题,问完学生,是不是就有用了?你想多了。这时候只是表面的风平浪静而已,这时候还需要课堂检测,看学生的本节课内容是否真的理解到如你所想。有的学生经过前面的过程可能还有问题,但是隐藏了,也许在课堂检测会暴露出来。
其实以课堂举例,也是适用于我们生活中和别人沟通或者在工作中的任务布置/接受。你是一位管理者,开会讲了一趴啦事情,最后问句:有没有什么问题?下面一片安静。这时候可以采用上面四种方法尝试下。
在这里,解释下对于所谓的“没有问题”一句话的理解。在前面的笔记中提到,什么是问题?就是期望和现状的落差。如果说没有问题,那就意味着什么?很大可能是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现在到底是什么,这时候最好的回答当然是:没问题!
对于这种人,我说了要主动出击。可是在问问题的时候,是不是随便问就可以了?肯定不行。问题要清晰,不然你和别人沟通的时候,会有一种你在浙江卫视,他在湖南卫视的感觉,这就是——
你: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呵呵
那怎么和别人来沟通问题,这些问题怎么处理呢?由于这里涉及到很多我现在还不是特别理解的,因为这个内容现在已经尝试使用了部分,但是还不能掌握完全,所以会简化很多。
一、如何描述问题
怎么描述问题?是不是看起来把问题说出来就完了。非也。我说了,有的人是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现状是什么的,更不知道提出问题;还有一类,会提出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会让你觉得还不如不说……
你是学生,老师正在讲一道题,突然问你:同学,这道题你怎么看?
请问听到这句话你什么反应?怎么看?我直接看啊!当然只要智商大于0,都知道不能这么说。那怎么办?老师是让我讲怎么思考的?那我讲吧。结果说完,老师脸一沉,我只是让你说下这是什么考点就可以,你说那么多干嘛?KO!
那这时候怪谁?你没有理解到老师意思,怪你?你不开心。怪老师?呵呵,不敢。所以我们来梳理下,描述问题注意的几个点:
1.问题内容要具体:开完会你问大家,听懂了没有?我说了,很大可能性就是默然。这时候你问张三:我刚刚说的活动,什么时候开始,你要做什么,跟谁对接,什么时候完成?这时候张三才会回答这个问题,你们两个初步可以知道,是否理解了刚刚会议内容。
前面老师问问题也是如此。我们教研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开始问学生封闭性问题,再适当考虑问开放性问题。为什么?因为封闭性问题相对具体,而且一般更简单。开放性问题对于学生要求偏高,当然,这里问题要指明,你想了解什么?思路?考点?计算方法?运用的公式?想要什么问什么就行,不要猜谜。
2.表述语气要确定:除了这里你是故意诈别人之外,你和别人沟通,或者别人和你沟通,要注意提出问题的语气是否是肯定的语气。一般情况下,人如果真的内心信任这个问题,语气会斩钉截铁,当然,不排除脸皮很厚的人。
我和小伙伴沟通,经常问到这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家长给你打电话说,老师,我感觉娃儿这段时间状态不太好啊。你怎么回答?
小伙伴们顿时提出了各种建设性意见,等他们表达完之后,我告诉他们,一旦你们这么做,就是给自己挖坑了。为什么?那些解释不好吗?好,很好,只是从最开始就搞错了一件事情!家长问这个问题,大部分情况下是一种试探的语句,你一旦开口解释,呵呵,拜拜了您嘞。
这时候最好的回答是什么?家长,您怎么会这么说呢?我发现学生这段时间在哪里哪里有变化哦,还是进步很大!您是有什么新发现吗?如果这时候确实提出了一些具体点的问题,再沟通。
3.描述问题要清晰:这和前面说的第二点有区别哈。这种情况阵亡的人,他提出的问题是肯定的,但是不够清晰,省略了一些你看不到的内在信息。比如前段时间某媒体的一个标题“一位老人从武汉回山西27天后病发”。
这里没有不确定语句吧,你一看到什么感觉,我去,好可怕,潜伏期不是说7~14天吗,怎么会有这么长?实际上这位老人是回家之后,被别人感染的。这个信息就没有阐述清晰,就会引起恐慌,这种人就是万死难辞其罪!
有时候我们的学管师会急急忙忙说:闵老师,有些家长说李老师上课喜欢耍手机,娃娃很不高兴,要退费!这时候如果你听到之后怎么办?是不是第一时间先把李老师训一顿再说,上课耍手机,家长退费,这还得了?
实际上这类似的问题,我经常碰到,我问学管师:谁说的,什么时候,有没有和李老师确认?这种问题的答案一般都很坑:一个家长说的,那时候学生过来作业没做,老师发微信提醒家长学生不知道,就回家之后个家长说到这个,家长也不知道什么情况,就提到了一下。
后来老师直接一张截图,就搞定了一切。如果听到这类问题,一开始就被这样的事情左右情绪,那么就落入了某些人的小心思里面。我和朋友聊到,现在的那些很有眼球冲击力标题的文章我一般不会点进去,为什么?这个智商税我不太想交。
很多人看到一些文章,就义愤填膺,就特别悲情,就怎么怎么样。我不是反对每个人对这些事情有自己的情绪,这是自由;只是提醒,不要让你这种所谓的情绪,和接下来对这类事情的态度,变成别人收割你智商税的手段。任何容易让你引发情绪的事情,请先冷静一分钟,再来多方了解这件事情,静观而已。
4.能够量化的就量化:我是教数学的,加上现在从事管理工作,对于数据比较敏感。我是比较喜欢用数据来描述问题,当然,有些事情也许不一定能够做到这样,那就遵循第三点。
这种方法更多的适合在职场。比如,我和一位咨询老师谈业绩,如果说:王老师,你二月份的业绩有点低啊!这时候王老师会怎么样?无非三种:
(1)我觉得还不错啊,哪低了?
(2)确实挺低的;
(3)啊?低吗?好嘛,老大说低我就说努力。
这样的沟通有用吗?意义不大。换句话来说:王老师,今年你的规划目标时100万,二月份的目标是5万,可是二月份你的业绩实际只有2万……
这时候他就明白,所谓的低是什么了?这个差额3万,就是问题。然后再往下沟通……
5.问题描述的应有态度。前面和王老师说了这个问题之后,是不是扔给他就完了?那也没有意义,应该是再来说一句:我们一起讨论下三月份怎么把这3万的差额弥补回来,你来梳理下你手上的课时不足10课时的客户有哪些?
在沟通问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态度?我觉得有三个注意的地方:
(1)语气温和,或者至少正常。那种摆出一副火气冲天的脾气的,就是要通过发泄自己情绪去彰显自己权威。可能一时有用,但是后面容易出事。
我们沟通问题,目的是什么?是解决问题。所以这时候的重心是在“事”上面,而不是“人”。这件事没做好,只能说方式有问题,需要调整,但是不能说这个人一定不行!除非这个事情是规矩以外,那就直接洗白……
(2)沟通解决办法。提出了问题,这时候还要有解决办法,不然这个沟通也是无意义。这里的解决办法应该是谁提出?对面这个人。
也许有人会奇怪,他出现问题,这个他来提出解决办法呢?就是因为他出现问题,所以要引导他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也许方法不一定好,至少对于问题的处理方式认识会更清晰了,便于后续的处理。
(3)适当安抚和鼓励。一般情况下,不要因为一件事情随意否定一个人,这会着相的。一个老师带的一个学生成绩下降了,不要觉得这个老师工作不认真,教学就是一团糟!还是要去深入剖析。
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这时候做完前面两步之后,应该还有一个安抚的环节。一个人,如果你和他剖析了问题所在,陪他一起想办法解决,他心里没有一点波动,那么这个人,请慎用!一般人都会或多或少情绪有点起伏,甚至愧疚。
这时候再告诉他:这次学生成绩没有进步,其原因我们也分析了,解决办法也有了,你就大胆地去尝试。平时你对于孩子的细心,我和家长都看在眼里,也相信你和孩子都能在这个过程中进步!
在学习的课程中,描述问题倒没有写这么多,主要是自己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可能比较好的方式,分享出来适当借鉴。接下来简要谈下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难度比较大,只能浅谈了。
二、如何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给出了三个方向,其实也是根据刚刚所说的问题产生原因来说的。但是自己现在相对做的比较好的是其中一点:矫正目标。
矫正目标:问题是什么?期望和现状的落差,什么是期望?就是你自己想要什么,你的目标是啥。如果这时候发现有问题,先从目标出发。
举个栗子:一个入职不到一年的新人,向我抱怨,自己工资太低。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认识?他说每个月上万才可以,现在自己才5000。这时候如果我如果先和他沟通什么方法,我觉得应该有点问题,为何?认知首先出现了偏差。
在一个四线城市,对照他自己现在的能力,所做的事情能够有5000,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工资。这时候如果他自己只是从主观上对于工资不满意,没有考虑自己现实问题,那就先引导正确认识;如果是自己想从5000变成1万,那可以沟通方法。
这里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设立了目标要看能否适合自己,能否实现。你今年去年年薪10万,今年想达到15万,或者20万,我觉得是可以的,好好规划下;如果是今年一下达到100万,个人认为有点偏离轨道了(开外挂的不参与讨论)。
在目标这里,学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知识点,就是区分手段和目标。目标,可以参照SMART原则,这个可以很容易找到;手段,其实在我看来,算是实现目标的一种途径。
今年要看100本书,是不是目标?如果仅仅是停留在100本书这个量化的数据上,目标是有问题的,应该倒推下你是想通过看书得到什么?只有看书这条路吗?今年自己的关键词有两个:修心、沉淀。
我自己每天要写读书笔记,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看书,也可以听书,也可能是参加线上培训,与专业人士沟通等等。这些都是手段,都是为了达到我自己目标而设立的。
我喜欢说,要透过问题看本质,自己也是在尝试使用“透析三棱镜”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搭配MECE原则觉得还不错!这可以让我不至于太混乱。学到的思维性方法,如果没有去进行实践,永远只会是一个大脑里面尘封的信息,大胆试错,快速调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