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透视学”也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础理论一一秦国健

经济要改革,科学要创新,中国山水画也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发扬、探索和创新。本人用了一、二十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古今贯通,中西合璧”,开创了“江南风光与平原风景”的焦墨山水新画种,其代表作有两个百米长卷《万里山河图》与《沙澧风景图》,还创作了千余幅创新焦墨山水作品。

前段时间,在今日头条上,图文并茂发表了题为《浅谈中西方绘画特点、区别和联系》与《用“黄金分割“原理构图》的文章,本文图文并茂,重点阐述“透视学”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基础理论的问题,并以自己创新作品为例,验证“透视学”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

一,“透视学”简介及与绘画艺术的关系。

“透视”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述语。画家在作画时,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具有立体感和远近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

广义的“透视学”是指各种空间表示的方法。狭义的“透视学“是指十四世纪逐步确定的描述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科学透视方法。现代则由对人的视觉的研究,拓展了透视学的范畴内容,在国画的绘画艺术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以下以自创作品为例,简单地介绍几种常用的透视方法的应用。

1,纵透视。即将平面上离视者远的物体放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之上面。如《九寨多泉瀑》此画中,远景瀑布画在山坡村落和近景溪流的上面。

2,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沿伸,这也可以理解为对角取势构图的理念基础。如

3,,重透视。即前景的物体放在后是物体之上。如《溪桥策权图》及其截图,以山岩为主的前面山体贴在后面整个深色山体的前面。

再如《烟寺晚钟》这幅画前面的山体层层压在后面山体之上纵向深入,这是一种“深远法“布局构图,说明它是“重透视“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纵向布局的构图方法。

4近大远小的透视。即是把远的物体画得比迫的物体小,如《桂林象鼻山》比画中近景象鼻山画得大,而远山与远山上的古塔画得小。

5,近缩法。即有意缩小近部物体,防止近部物体档住了远方物体的表现方法。如《观瀑图》此图中为了表现瀑布的水口结构及它的气势,有意把前面观瀑人所在的山体画得较偏、较小。

6空气透视法。即物体距离越远,形象越模糊或色越淡。如

7,色彩透视法。即因空气阻隔,同颜色物体则线条相壮、颜色显明,远距高物体线条模糊、色彩灰淡。在焦墨画中近景线条粗黑,远景线条细淡。

8,焦点透视。即视点固定在一个立足点,家照相机一样把视线广角危围内的物象摄录下来。如《嘉定州桥法华塔》与《故宅秋韵》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透视方法,如隐性透视、散点透视(下面另述)等,此处不再太多例举。

二,散点透视及中西画透视方法之不同。

前面所述,焦点透视是把视点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视线广角范围内所视物象摄录的方法。

而散点透视,其视点不固定在同一地方,也不受下定视角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视点,可上可下、可前可后,也可以平行移动,还可以有的放矢确定视物对象,把所视物象有选择的、有机组合到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做:移动透视”。

西洋画构图多是采用同一视点、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焦点重视法”,接近人类观察自然界的实际情况。

而中国画构图不满足西方画家的焦点透视,而自由大胆地采用散点透视来处理画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画家可以由高及下,由远及近布置景物。

既可以在画面上根据主题要求,把视点固定在一点画同一时间、同一场面的景物,如《嘉定州桥风景区》与《漯河丁湾桥》画面。

也可以把视点位于地面线上向高仰望,如《溪山舟渡》

也可以把视点放在山顶上,不但可以俯视山下还可以平视山顶上的景物,如《溪山晓韵》

也可以把视点放在半山腰,上下环顾的画面,如《结伴同行》

还可以在同一画面,把视点放下上、中、下三处视物,把所视物象安排在同一画面上,如《溪桥策杖图》

经常,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形态的物象巧妙地组合在同一画面上,如《大漠魂》,这幅中把不同形态、不同神态的胡扬通过有机组合到同一画面上,形成了壮观的胡扬林的场面。

再看一幅《黄山云海》的画面,汇集了黄山奇松、怪石和云侮的宏大场景

中国山水画能表达“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散点透视”原理来创作的,我们甚至可以用此原理创作出十米、百米的巨幅长卷,所以透视学也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重要基础理论。欢迎批评指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