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贯彻实施情况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关于对县人大常委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贯彻实施情况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21年5月31日,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县人民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我县在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够、落实不力、政务服务待优化、诚信建设需加强、融资难、工程建设审批不集中、公共资源交易及中介服务机构监管较弱”等问题。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对照问题,举一反三,抓好整改落实。现将审议意见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完善体制机制,凝聚思想共识。强化党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书记、县长双组长负责制,常务副县长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充实专班力量,完善“1+5+5”工作运行机制,坚持统筹协调、会商调度、督办评价、问题“双交办”等制度,构建科学高效的指挥体系。全面落实任务清单、实事清单、改革清单、问题清单、监督清单管理,构建工作任务明确、责任链条清晰的作战体系。强化工作调度,组织开展大调研、大讨论、大走访、大排查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破解难题,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加强宣传引导,挖掘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刊发《工作讯息》34期,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长江云等媒体先后60多次报道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二、坚持改革创新,凸显亮点特色。结合部门职能职责,确定37个重要改革事项,集中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出的特色亮点品牌工作。在全国首创“四案四分”繁简分流和打击拒执犯罪执行新模式,高质高效强制执行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累计为企业挽回损失4亿多元,改革成果在全省推介,作为全省第三批典型经验复制推广。探索将商事登记由审批制变为确认制,对不涉及前置许可事项的市场主体设立、变更,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后由系统自动确认或登记人员当场确认,即时发放商事登记证,湖北日报、学习强国进行了推介。全面梳理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将96项高频服务事项纳入全县农(居)民办事不出门事项清单,为申请人提供“零跑腿”或“不见面审批”,该做法被省营商环境简报刊发。加大涉企案件办理力度、增强服务企业温度、提高涉企行政执法精度、打造执行办结“巴东速度”,真心护航企业发展,该做法被省营商环境简报刊发。推行公共资源交易统一监管机构、执法队伍、监管平台、执法流程,在线监督项目56个,行政执法检查3次,部门联合办案4起,省局充分肯定我县改革做法。

三、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服务质效。一是推进一体化建设。推广使用湖北政务服务网、鄂汇办APP,县级951项、乡级174项、村(社区)60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入驻,公布全程网办事项551项、便民服务“掌上办”事项100项,实现“一事联办”123项,跨省联办35项,全州通办46项,全县通办110项,796个事项立等可取,实现农(居)民办事不出门。二是推行“五减”。清理规范性文件155件,减少1665个申请材料(硬减460个、免提交1205个),事项办理时限减少22.23天,“0跑腿”事项1148个、“跑一次”事项613个,上线运行85个办事包,企业和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成为常态。三是优化公共服务。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监管、验收整体工作流程,压缩审批时限,设立综窗统一收件和综合审批间,实行前台受理、后台审核,实现“753”目标,审批工程建设项目505个。整合不动产登记窗口,实行“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压减办理环节,压缩办理时间,实现不动产登记“221”服务。推行“非接触式”办税,推广使用电子发票,压缩纳税次数,按季纳税的小规模纳税人纳税次数不超过6次。

四、优化市场环境,提升企业便利度。一是全面推行进“证照分离”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门槛,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523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落实“证照分离”改革,简化企业注销登记,退出更加简易。二是实行企业开办“230”标准。设立企业开办综合服务窗口,实行一表申请、一窗发放、3小时办结、0费用,新增市场主体7491户,其中企业1698户同比增长28.64%,个体工商户5613户同比增长19.68%,农民专业合作社180户同比下降20.35%。三是优化用能报装服务。简化用能报装流程,精减用水用气申请材料,建立“容缺受理机制”,实现获得用水报装“220”服务、用气报装“200”服务;用电高压报装环节减至3个,低压报装环节减至2个,大中型和小微企业平均接电时间分别不超过38天和15天。四是规范中介服务管理。清理规范17个行政审批部门68项中介服务事项,引导11家中介机构入驻湖北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网,制定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明白卡,强化中介服务收费监管。

五、加强诚信建设,创优信用环境。一是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建立政府政务诚信公开承诺机制,68个单位完成政务诚信公开承诺。组织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和政府合同履约情况专项清理,加大政府欠款清偿力度。加强公职人员诚信约束,将个人信用作为工作人员考核奖惩、职务职级晋升和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应用。提升信用信息归集数量和质量,向湖北省社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报送信用数据886022条。推行行业诚信自律承诺制,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以信用为支撑推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托信用,增加投放。三是开展联合奖惩工作。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全面推行行业“黑名单”管理制度,常态化在信用中国“红黑榜”上发布。

六、优化金融环境,破解融资瓶颈。一是优化信贷服务。组织开展“金融大篷车”活动,推广“银税互动”、无还本续贷等融资产品,全县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制度,新发放茶企贷款52笔3608.4万元。完善“企业金融服务方舱”,融资需求9709万元,为37家企业发放4806万元贷款。二是完善激励担保机制。出台《银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方案》,调整分配财政性存款给各商业银行。严格落实“不断贷、不抽贷、不压贷”要求,对有续贷需求的企业提前一个月主动对接续贷,通过过桥、无还本续贷、期限品种调整等方式给予支持。三是银行产品日趋丰富。推动应收账款融资,贷款余额57笔21.23亿元。引导银行机构开展“政采贷”,发放2笔238万元。大力推广“银税互动”业务,贷款余额94笔5638.19万元。四是全力落实惠企政策。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和大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全面落实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和省疫后重振一系列惠企援企政策,企业负担明显减轻。

七、规范执法检查,提升执法水平。一是规范涉企检查活动。坚持涉企会议调研检查活动报批备案制度,梳理并公布部门涉企检查事项和监管事项174项,严格实行清单管理。二是创新监管方式。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依法清理调整并公开25个部门316项随机抽查事项,完善“一单两库”。全面对接国家“互联网+监管”平台,24个执法检查部门认领编辑发布监管事项981项,采集监管行为9775项。三是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实行容错、免罚清单管理,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执法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为市场主体提供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综合运用“首违不罚”“减免处罚”23件,市场主体免罚16.44万元。四是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开展监督检查,现场发现问题30个并全面整改。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加大涉企案件执行力度,依法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留置措施。五是规范招投标监管。加强县内专家库建设,开展招投标领域专项综合整治,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全面推行“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

八、包联帮扶企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一是推行驻企专员制度。全面推行“463”服务企业模式,为全县规模限上企业派驻24名“驻企专员”和12名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保姆式”跟踪服务,全力做好安商稳商惠商工作,助推项目快速落地,全面落实惠企政策,该做法被长江云推介。二是开展大走访活动。县委办组织两个专班深入8个乡镇走访企业,面对面交谈,倾听企业意见建议。县优化办组织12个乡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问卷调查》活动,深入查摆问题,对症下药,切实整改。三是开展“降收费”专项行动。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行为、中介市场培育、金融领域不合理收费整治、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清理、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已全面完成,下剩事项序时推进。

下一步,县优化办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州工作要求,聚焦“全省一流、全州领先”目标,积极准备先行试点验收工作,全力抓好评价指标培优辅差和“五张清单”任务落地见效,以良好营商环境助推巴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加大推进力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切实增强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以“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为抓手,在政务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法治环境方面下足功夫,加大部门间统筹推进力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二是压实工作责任,狠抓任务落实。聚焦“五张清单”任务,聚焦第三方评价培优辅差,聚焦先行试点改革,聚焦“清、减、降”专项行动,主动作为、合力推进,确保优化营商环境任务全面落实。重点落实政务服务、企业开办、项目审批、优化纳税、不动产登记、企业获得信贷、获得水电气、市场监管事宜,逐项抓实抓细。三是强化督导检查,跟进监督问效。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以工作清单形式派遣给相关单位整改落实。适时对“五张清单”和重点工作开展业务指导,发现问题现场交办,限时整改。抓实州纪委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对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线索快查快结,对典型案例公开通报曝光。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9月15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