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舒服,但又不至于“太舒服”,是一段关系最好的状态。
KnowYourself
泛心理科普与服务,美好生活从了解自我开始。4小时前
最近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在纠结要不要和现任走向婚姻。我当时很惊讶(渣男警告⚠️)跟他说,你都跟她在一起五六年了你还在“考虑”要不要和她走向婚姻的吗?
他说,和这个女朋友在一起觉得很舒服,不焦虑,但是会担心这是不是说明激情不够,不是真爱?
这好像是很多人年轻时候都有过的关于“真爱”的迷思,好像真爱必须是激烈的,痛彻心扉、死去活来,才是真的爱。可为啥我这位老铁一大把年纪了还有这种想法,我就不得而知了(幼稚吧)。
不过,很多人知道在关系中感到“舒服”的确是好的——但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在关系中感到“太舒服”却是不行的。
很舒服,但又不至于“太舒服”,才是关系中最好的状态。今天的文章是为我的老铁写的,也帮大家了解“关系中的舒服”这件事。
来看今天的文章。
我们的身体知道很多大脑还不知道、或者还没有准备好知道的信息。一个人能够从理性上自我说服,却不能改变身体上的一些感觉。紧绷、浅眠、颤抖、疼痛等,都有可能由情绪/情感引起。
我曾经问过我的老师,在他作为心理治疗师的生涯中,有什么类型的病人是他觉得治疗难度最大的?他说就是那些有身体症状,但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人(patients with somatic symptoms)。因为这些人,还没有准备好“知道”“感受到”自己的心理感受,压抑的负面情绪/情感,转化成为了躯体上的症状来表现出来。
当我们说我们在关系中感到“舒服”时,这种舒服既包含了心理层面的舒服,也包含了身体层面的舒服,比如睡眠/食欲的良好表现、没有出现一些慢性疲劳的症状等,可以概括地说:舒服是一种身心舒畅的感觉。
所以,首先我们可以说,如果感觉舒服,可以说明没有被压抑的负面情绪,身心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
如果关系中的双方都感觉舒服,则说明双方对关系的需求大致匹配,两个人各自的思维/行为模式也大致相似、能够协同。
当然,只有关系中的双方,都感觉身心舒畅,才是一段真正舒服的关系。否则可能只是一方的舒服建立在另一方的有意讨好之上,而讨好的目的又有可能是(对自己或对对方)有伤害性的。
如果单方面感到舒服,很可能说明这是不对的关系。我们将在后文继续论述这一点。
舒服这种感受,很微妙。当它剂量过大,人们处于太舒服的状态里的时候,我们就无法改变;因为熟悉令人舒适,陌生令人不舒适——学习必然是一种不舒服的过程,我们的认知需要接纳过去的自己不认识的东西。
但当它剂量过小,人们处于太不舒服的状态里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无法改变,因为我们的身心力量都被消耗在对抗不舒服、处理不舒服的感觉中了。
因此,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我们最好让自己维持在一个足够舒服的,但经常给自己一些会触发一点点不舒服的挑战的状态——在自我关怀,照顾好自己的感受的前提下,保持学习和运动,就是这种“足够舒服又有适当的不舒服”的状态。
而对关系来说,如果只有一方感觉到过度的舒适,则有可能意味着:
1)一方并不在意另一方,也不在意这段关系,并不在意这段关系能否发展得更好。考虑另一个个体的利益,需要有时候做出自我的妥协、甚至是自我的调节和改变,肯定是不舒服的。如果完全没有这样的不舒服,也许是因为在关系中只考虑自我,完全不考虑对方和关系发展。
2)关系中的另一方相应地忍耐了过度的不舒适。
因此,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真正追求的应该是“双方都在大部分时候感觉舒服,并且双方都会在一些时候感到一定程度(能够忍受)的不舒服。”
迷思1: 只有索取或者自己的需求被对方满足,才会使人在关系中感到舒服。
真相1: 适度的付出也能让人感到舒适,一味索取也会令人不舒适。
尽管我们很少意识到、或者说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我们每个人都对“付出”有需要。付出能够给人带来满足感、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同时,很多人都会感受到,当自己在持续索取之后,经常就会觉得“不好意思”,一方面是道德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重新彰显自我力量的需求(我也有能力不索取和付出)。
迷思2: 舒适只会让人不思进取而堕落。
真相2: 人在舒适的状态下依然有自我实现的渴望,自我关怀能使进步的努力更可持续。
这可能是中国式“虎爸虎妈”最经常持有的误解之一了。不舒适的确能激励人成长,但必须在有一个舒适的基本面的情况下——只有那些相信自己、认为自己不错、总体状态舒服的人,才能真正有持续的成长动力,并且不会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
迷思3: 追求关系中的舒服是一种自私。
真相3: 追求关系中的舒服是自爱的表现。
委曲求全往往会退无可退,而自爱后人方能爱之。人人生来就有被他人尊重的权利,但往往真实世界中的“被尊重”需要你自己去赢得。我们是自己教会他人应该怎样对待我们、可以怎样对待我们的。如果我们总是接受不舒服,则让他人认为可以这样对待我们。
(一段缺少尊重的关系,会是怎样的?点击查看↓)
其实不光是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同样有令人舒服的和令人不舒服的。要谈论关系的舒服与不舒服,必须先为大家介绍“边界”这个概念。
边界这个词,可能很多人觉得有些陌生。它可以简单地被理解为是人和人之间的区隔。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边界更疏松,两个人更不分你我;关系更疏远的两个人,则边界更严实,互相都有明确的界限,你是你,我是我。
谈到边界就不得不谈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我们要尊重边界,本质是因为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主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利(也是义务),我们尊重他人的自我决定、不认为自己会比其他人更了解ta们自己——甚至相信自己能够替对方做出“更好的”决定。
如果一个人对于人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没有充分的理解、认同,ta就很难有边界意识、难以尊重他人的边界。
而边界在关系舒不舒服这件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令人舒服的关系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两个人对于彼此之间的边界有共识,比如说都认为我们应当非常亲密无间、或者我们都认为彼此还没有那么熟。
对边界的共识,决定了在交往过程中,双方对于关系的期待、相处中的行为规范都有接近的理解。这时两个人自然相处顺畅。
而如果两个人对边界并没有共识,当我们发现对方并不希望与我们亲密无间,或者我本想更疏远对方却总是试图突破我的边界(例如非要坐在我对面和我一起吃饭),自然会有一方感到不适。
当然对边界的认知是可以调整的,一旦当两个人对于双方的边界有了共识,这段人际关系也就有了“使人感到舒服”的基础。
令人舒服的关系的第二个特征是“不随意评价”。除了在对方明确希望听取自身的一件事,不随意评价对方,无论是行为、外形、为人等等。评价是关系中“不舒服”的感受的重要来源,当我们在随意评判他人时,我们已经悄悄地把自己放在了比别人更“高”的位置,似乎自己比对方懂得更多、更加“正确”。
哪怕是令人舒服的关系,也会有很多彼此之间的“不理解”存在。而对于这些“不理解”的“不评价”则为关系提供了舒服的基础。
令人舒服的关系的第三个特征是“活在当下”。很多人可能会问,难道好的关系(无论是好朋友还是爱人)不应该包含了对未来的承诺吗?对未来的计划,和活在当下的情绪并不冲突。
活在当下的状态,指的是我们的注意力和情绪更多地留在此刻。我们更多地投入在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过多把由未来造成的负面情绪带入到当下。
事实上,活在当下的人总体来说,自身就比较松弛、更少焦虑、情绪稳定,这样的人自然更有能力给他人舒服的感觉。
在当下,我们也可以探讨对未来的看法,但同时知道未来还没有发生。
不只是在关系一开始,在一起后,也要总是抓住机会向对方介绍你自己。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复杂多面的,有爱情存在的话,就会对于了解对方的更多面有好奇和兴趣。而这些信息则能在关系中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对方的行为、反应,也更知道如何跟对方相处。
此外,在关系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聊一聊自己对这个阶段的边界的看法,讨论对关系中相处方式的理解和期待,帮助形成对边界的共识。
很多人以为回避冲突能够让关系更舒服,其实恰恰相反。如果说回避冲突是牺牲关系长期舒服的可能,换取片刻的舒适;那利用争吵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在用短期的不适,争取更长期的舒服。
争吵时,我们更能够展现真实的自己,有时候不要害怕在关系中坚定自我——这就类似两个人之间的谈判,最终各自都有所妥协,达成对于相处方式的一致看法。如果无法达成,你也能够得知对方并非自己适合的人。
不畏惧脆弱,在对方面前展现脆弱,并在对方脆弱的时候询问对方有什么样的需求。
最后,充分讨论你们对关系的担忧、找机会暴露自己的阴暗历史、以及经历对方最坏的一面。
回到开头我老铁的问题:
在“我觉得很舒服”和“是否要发展成婚姻”之间,还有很多值得考虑的变量。
是你一个人舒服?还是两个人都舒服?
你的舒服是不是代表着你在关系中的自我妥协太少了?
你们有没有在舒服的同时,继续为关系的发展做出努力?
这些可能是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