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地理高考高频考点——人文地理
地理高考高频考点
1、人口分布及成因
我国的人口地理界线:黑河—腾冲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等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大城市数量、交通条件、生产方式、政治因素、开发历史等
2、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传统型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我国由于采取计划生育,已经进入现代型。
3、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差异及变化;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
4、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的开放程度等
5、城市的功能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功能区。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等。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7、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和附近的小城镇、广大的农村地区。
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等级低的城市——服务种类少,级别低、范围小
8、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
城市化的过程特点:水平高低和速度快慢描述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内容:自然环境(大气、气候、水、生物等)
社会环境(交通、住房、教育、治安、就业等)
角度:有利和不利
城市病的解决措施:
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建设城市新区和卫星城;对城市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建生态城市,促进城市和环境的协调。
9、区位——地理位置和要素联系
区位因素梳理:
农业区位因素: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科技、
政策、工业基础、饮食习惯、种植历史等
工业区位因素:位置、土地、水源、原料、能源、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科技、
政策、工业基础、地价、社会协作、环境、历史、国防、工业惯性等
10、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等
特征——经营方式、机械化程度、科技水平、单产量、商品率、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等
工业地域——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新型工业区——高科技工业的特点(美国“硅谷”)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产品运输方式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11、交通运输方式
特点:运量、运速、运费、
灵活性、连续性、
安全性、受自然条件影
响、投资等
布局:影响因素经济、社会、
技术和自然等
选择:可选择的方式及特点
货物的属性
运输的需求
12、环境问题
表现: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和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
13、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 共同性
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减少生态破坏、治理污染)
经济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促进就业等)
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改善基础设施等)
实践:循环经济——工业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农业的途径是生态农业
14、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
有利: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回笼货币、稳定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地方税收
促进社会文化繁荣: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文化
交流、加强文物、古迹等的保护
促进环境保护:治理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生态环境
不利:
旅游业受多种因素影响,严重依赖旅游业的地区经济会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大量游客的涌入会扰乱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
冲击当地的传统文化,使其失去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管理不当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15、旅游资源
内涵:对旅游者有一定的吸引力;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
类型: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开发条件:旅游资源本身:资源的质量、数量、组合、价值、特色
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客源市场、基础设施、环境承载量等
16、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选择观赏位置:适当距离、特定角度;动态观赏
把握观赏时机:许多景象出现在特定时间
抓住景观特色:园林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以情观景:综合感受、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17、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法规;
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建设排污处理设施;倡导绿色旅游;
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
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18、生态环境问题
西北地区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破坏等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等。
19、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20、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
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等
21、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有利条件:煤炭资源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媒质优良,开采条件优越;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煤炭消费量大,市场广阔
不利条件:水资源短缺;河流水量少,水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
22、山西煤炭资源优势发挥的措施
初级措施: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综合措施:能源综合利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深层次开发等
23、流域综合开发的方向: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养殖等
24、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历史等)
25、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总体方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平原: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高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实现“立体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26、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问题: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
27、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材82页到86页)——类比:南水北调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资源的分布不均匀:西多东少
资源的供需不匹配:东部需求大于供应;西部供应大于需求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天然气比较清洁
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空间——东部、西部、沿线
内容——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
角度——有利和不利
28、产业转移(教材87-95页)
含义: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国家政策、环境等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京津冀一体化)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中学生考试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