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 “音频+文字”](一)死灰复燃

死灰复燃

一、成语

[死灰复燃]:原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

二、故事

“死灰复燃”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韩长孺列传》。韩长孺即韩安国,任梁国中大夫时,正逢汉景帝“七王之乱”,他与梁国将军张羽一起将吴楚叛军扼制在梁国,使他们无法向长安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因犯法获罪,蒙地的狱吏田甲在狱中对韩安国极尽羞辱之能事,韩安国实在受不了了,对狱吏田甲说:“死灰独不复然乎?”——死灰难道没有可能再次燃烧吗?他把自己比作“死灰”,现在虽受难在狱,但以后完全有再次燃烧、东山再起的可能。这话颇有警告威胁的意味。但狱吏田甲毫不为意,反唇相讥道:“然即溺之。”——你这死灰再次燃烧,我就撒泼尿将它浇灭。这个故事就此告一段落。

但是,果然如韩安国所料,不久,梁国缺内史,朝廷让韩安国来担任;韩安国在监狱中就被授予了这一官职。韩安国这一“死灰”果然“复燃”了。田甲一听到这个消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马上逃走。韩安国颇为从容地说:“甲不就官,我灭尔宗!”——你田甲不到官任职,我把你整个宗族都灭了!

田甲无奈,只能回来,袒着右肩,大概是膝行而前,向韩安国谢罪。韩安国见田甲的第一句话是:“可溺矣!”——你撒泼尿啊,看能不能将我这“复燃”的“死灰”浇灭!后面的结局会怎样呢?“此仇不报非君子?”将田甲杀了?

结局并非这样。韩安国接着说:“你们这等势利小人值得我来处罚吗?”——言外之意是,与你们这等小人算计,会玷污我的名声。于是,“卒善遇之”,最后还是很好地对待他。

三、评析

这个故事其实很让我们感动。韩安国说出“死灰独不复然乎”,足见他被狱吏欺凌得苦,乞求不行,只能威胁警告,然而竟不能起作用;但是,当韩安国这“死灰”真的“复燃”之后,他完全可以将这一羞辱之仇报了,却最终“善遇”田甲,可见其胸怀之宽广、胸襟之开阔,“大人不计小人过”——他的眼光是向前的,而不是向后的。这也正是韩安国能先后担任御史大夫、中尉、卫尉,甚至差点成为丞相的原因。

胸怀宽广是成就一番大事的人必须具备的品格。淮阴侯韩信年轻时受过屠中少年的胯下之辱,当他功成名就,封为楚王之后回到故乡,将那些羞辱过他的人招过来,并未有“此仇不报非君子”的想法,而是颇为赏识那些让他受胯下之辱的人,授予那些人“楚中尉”一职。韩信的胸怀之宽广是让人敬佩的。正因胸怀宽广,所以能忍胯下之辱,正因胸怀宽广,能容他人羞辱自己的罪过。这才是真正的大将风度。

与韩安国和韩信相对应的是李广。李广曾经乡间闲居,有一次到郊外打猎,又到朋友那儿饮酒,回到霸陵亭时已是晚上。当时霸陵尉刚好喝醉了酒,就依规章呵止李广入城。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借着酒劲道:不要说前任李将军,就是现任李将军也不能入城。不久,匈奴入侵,朝廷征招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马上招霸陵尉一起前往。李广会如何对待霸陵尉?如列宁一样,对坚持原则的卫兵予以表扬,让霸陵尉担任要职?错了!《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李广所遭受的羞辱与韩安国、韩信所遭受的羞辱是没办法比的,毕竟韩安国、韩信所受的是有意的羞辱,以羞辱为乐,而李广所遭受的是无意的酒后使性,而从中可见李广心胸之狭隘,睚眦之必报!整个《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感慨的是“李广难封”,李广难封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李广心胸之狭隘,必是其“难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吧。

今天我们讲的成语“死灰复燃”,原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它没有褒贬之分。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它含贬义。其实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韩安国,倒是一个胸怀胸广之人,这似乎是我们在了解这个成语时,要稍加注意的一点。

四、原文

一、“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①,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②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③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④,我灭而宗。”甲因⑤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⑥与治乎?”卒善遇之。

——《史记·韩长孺列传》

[注释]

①坐法抵罪:犯法获罪。

②独不:难道不。

③起徒中:从囚徒中被起用。

④就官:到官任职。

⑤因:于是。

⑥足:值得。

二、“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①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②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③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释]

①屏野居:隐居。

②从人:和别人。“从”为“和”;前面“从一骑出”,“从”为“使……跟从”。

③故:之前的,此处译为“前任”,与后文“今”现任对应。

三、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①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②,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③,故忍而就④于此。”

——《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

①中情:内在的实际情况。

②能死:不怕死。“能”为能够,“死”为怕死;“能死”,意译为不怕死。

③无名:没有意义。“名”为名目,意译为意义。

④就:成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