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璞:一堂好的音乐课是怎样的?

我经常会听课,有时候是听公开课,有时候是听参赛课,有时候是听评审课。有的课听来心旷神怡,也有的课听得昏昏欲睡。特别是短时间内连续听课,这种感觉特别明显!我们如果从教学结果来对一堂课进行评判,或有“低效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区分,但教育显然是“艺术”大于“技术”的工作,这样的说法未免过于“功利”。我们也可以从专业理论与教育情怀的视角来作出评判,追求“理想课堂”,但既然是理想的,往往也是现实中教师们难以做到的。所以,我还是用一个“好”来定义“合理”“有序”“有得”“善好”的课堂样态。结合在上海市某次音乐教学评比中听到的一些课,探讨一堂好的音乐课是怎样的。

一、教学文本设计要合理规范

现在,建筑学领域的一个概念——“顶层设计”被较多地运用到教育中。在设计一堂课时,如果有一个清晰的“顶层设计”思路,那么,这堂课就会有相对合理的整体设计。比如,一节课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在这次评比的反思答辩环节中,参赛教师们最多被问及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觉得自己这节课中,对教学目标的达标度如何?”达标的基础是这个“目标”是否合理。
教学文本设计的合理规范还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学科的理解。以金山区张老师的一堂《生、旦、净、丑演乾坤》为例,京剧是我们中国的国粹,但京剧毕竟已经不再是当代学生艺术欣赏的主流,要设计好这么一堂课是需要细费思量的。从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来看,她对学情的分析到位,其教学思路就是京剧“技术”上的低起点切入,高体验展开学习,把京剧“技术”的学习融会到京剧文化的展示中去。
再如,松江区杨老师的《从歌声中感悟人生》,从教学设计的框架看,要设计出来很简单,学歌加上思想品质教育,但如何把握好音乐学习与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与分寸,在凸显音乐学科特质的背景下让学生有着自发的人生体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音乐能力环环相扣,音乐思维绵绵发展,音乐情感徐徐上升”,杨老师用他的教学理解提供了解开这个难题的一把“钥匙”。

二、教师要展现良好的教学气质

教学气质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展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其虽为隐性因素,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不论是激情洋溢式的课堂,还是春风化雨式的课堂,如果教师能把自己的脉搏与学生共振起来的,往往就是一堂好课!教学文本的书写设计毕竟是“死”的,一份再优秀的教学文本落实到课堂,也必然有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异与距离,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固有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机智来把思想“落地”了。
如,金山区张老师课上最突出的亮点就是教师饱满的教学激情,带动了初中学生的学习激情。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课伊始的本地选秀节目“金山少年派”冠军柯霁航的表演导入开始,到教师的唱、学生的演、师生的念白互动,整节课都沉浸在浓浓京剧文化学习与交流的氛围中,贯穿全课的是教师的“精、气、神”,是学生的“学、思、演”。不少学生在课后还舍不得离开,亲热地围着她继续看京剧脸谱小泥塑,让我看到了他们对教师的热爱,看到了他们对这节课的热爱。
而杨浦区的闫老师在《可爱的童年》一课上展现的又是另外一种教学气质——温文尔雅!恰如她淡雅美丽、中国水墨画风格的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们一起感受《牧童短笛》时而悠扬舒展,时而欢快活泼富有变化的音乐情绪,联想着音乐描绘的江南水乡之情景,品味着乐曲清致淡雅、诗情画意的曲调韵味,体验音乐实践活动中合作、互动、分享的愉悦心情。
这两节课给我最终共同的感受就是:只见学生,教师的教的行为无痕融入课中!需要明确的是,激情的课堂不是失控,温婉的课堂也不是平淡!

三、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文本上,诸如“自主探究,激发兴趣”“合作交流,体验感悟”“听觉切入,动觉跟进”等词汇高频出现,但真正能做到学生进入积极学习状态的课并不多。这个积极的学习状态不是指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上课,而是学生能基于之前学习积累和这一节课的教学点拨,迸发出激情的、喜悦的、智慧的学习行为。
在这次评比中,嘉定区的江老师的一节小学二年级的《劳动最光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老师所任教的小学90%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经过一年的音乐学习后,学生们能参与音乐游戏,当听到热烈、欢快富有激情的音乐或听到优美抒情的乐曲时,能跟着音乐或节奏用简单的律动来表达,并乐于和同伴分享。针对部分学生的聆听习惯和发声习惯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个别男孩,唱歌时爱大声喊叫,且不能准确模唱音高,她有意将男女生按比例分成四组,让音准较好的同学和音准较弱的同学坐在一起,有助于同伴间的相互聆听和共同学习。最后,通过组织学生哼唱歌曲旋律、模仿唱读体验、创编造型等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再加上江老师“亮亮”的眼睛对学生时刻的关注,把全班学生共同带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去。
同样,在松江区杨老师的课中,当配着郑智化身残志坚形象的视频画面,教师抱着吉他用沧桑的声音与初中生们一起唱起《水手》,全班学生的演唱与声势伴奏,共同用音乐托起了情感,在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习场”,师生的情感形成共鸣,课堂教学进入高潮,连我这个听课者也不由自主地在心底吟唱起这首歌。可见,只有师生共同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找到积极的学习状态!

四、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这个学有所得,首先就是音乐上的学有所得!作为音乐教师,我们首先要问自己的是:通过一节课,学生在音乐能力上有所提高了吗?然后,由教学内容生发的其它方面:意志、情操、情感、为人做事方式等等方面,是否也有所得?前者就是“鸟儿已经飞过,天空要留痕迹”,后者就是“当把老师教的具体教学内容都忘了后,心中依然存在的东西”。
如虹口区的封老师的一节《丰收的节日》,从歌唱教学来说,她通过分析旋律的节奏和音高上的特点,采用从易到难的教学步骤,帮助学生学会第二声部的演唱并进行二声部的合唱。其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演唱方式对表现歌曲音乐形象与情感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歌曲情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这是学生歌唱能力上扎扎实实的提高。同时,作为电子书包试点学校,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学生可以实现自主的个性化学习,如本节课前,学生进行了微视频的学习,学生带着“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所表达的情景与情感,可以运用哪些表演形式与方法?”的问题,进行了预习。并在回家作业中利用网上平台交流。由于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为本节课对歌曲的再学习提供了学习基础。在了解塔塔尔民歌特点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利用电子教室平台作为学习媒介,在大屏幕上转播各组学生的完成情况,有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而这种自主运用云平台学习的能力,其实是跨越了音乐本身,对学生将会产生一种长远的、有益的影响。

五、关注音乐学科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在本次评比中,一些在学科育人方面做得好的课,往往体现了“求真、向善、尚美”这么三个特征。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把教育同整个生活、整个社会联系了起来。增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发和利用社会生活的课程资源,追求一种“求真”的课堂。
如闵行区的张老师,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游戏,为学生营造走进大自然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和谐、多彩、有趣,从而激发他们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喜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并在这一过程中出色完成了欣赏乐曲《野蜂飞舞》的教学任务。当然,我们还应充分重视教学的育德功能,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使学生形成“向善”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尚美”的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揭示美的规律、美的本质,从而取得由审美而来的育人效果。
以上这五点都是课堂本身所呈现的形态,好课的形态其实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但我相信,一节真正的好课其内蕴必然基于教师对音乐课堂和学生的热爱!我们的音乐教学应该体现对学生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不但要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要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这才是“促进理解的教学”的真正内涵!
(注:本文发表于《现代教学》2015年4B期,有删改)
陈璞,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川沙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浦东新区音乐名师基地主持人,上海市“双名工程”艺术攻关基地主持人。著有《最美,艺术课》《通俗歌曲之旅》《让心灵伴着歌声成长》《音乐名师成长启示录》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