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叙事:《小书包》里花样多
活动之一:制定规则,颁发“上课之星”
在教学《小书包》这一课的时候,我在磨班会课,班会课上的很多东西可以直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比如在这堂课上,我加入了小组积分的星星,告诉小朋友:哪个小组表现好就可以得到一颗“小组之星”,如果是个人表现得好,就可以得到一颗“上课之星”。
课前,我给班里每一个小朋友都发了一个透明的小盒子,“上课之星”可以直接投入小盒子里面去。这个小活动极大得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小朋友看到五颜六色的透明小珠子,眼睛都放光了,上课坐得比较端正,发言也更加积极了。
但是在后续的两天中我逐渐发现了这个弊端,奖励之星发到孩子们的小盒子里时,经常会弄丢了,有些小朋友还来反映自己的星星被别人拿走了。于是我改变策略,一节课之后马上将星星回收换积分,这样就能很大程度的避免星星丢失的情况。一颗星星换一个积分,十个积分就可以换一个大红星,贴到“五星闪耀本”上。
在课堂上,当孩子们看到别的小朋友得到“上课之星”时,大部分的小朋友都会立马坐端正,学着榜样同学的样子,这一颗小小的星星,对于课堂激励的作用还挺大。
活动之二:能量加油站
在这节课上,把课堂分为好几个板块,每完成一个板块的内容,就在黑板上贴一块颜色的卡片,并且对小朋友们说:“恭喜大家,顺利完成了这部分的内容,我们的能量加油站就加满了一格!”小朋友们对于“能量加油站”感到很新鲜,每每加满一格,好多小朋友就发出了“耶耶”的感叹。当加油站满格的时候,我们的课堂内容也学完了。一年级的小朋友真的是天真可爱,一个小小的卡片,只要被赋予新的名词,就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模仿了陆虹老师的《小书包》进行教学。
环节之一:汉字溯源,形义结合
1.出示“书”和“包”的金文,学生辨认。
(1)猜一猜谁是“书”,谁是“包”。
(2)揭晓答案。
包:左边这个“包”字,里面好像是什么? 预设:人、小孩。
出示对比图:
这里面是个人,他包在妈妈的肚子里,所以这个字是“包”,现在指把东西包裹在里面,书包把所有的学习用品都包在里面了。把钱装在里面的包叫——钱包;放行李的包叫——旅行包。
书:右边的“书”和我们现在这个“书”,中间都有一竖,这一竖代表什么呢?(笔)
小朋友每天都背——书包,有的还会练——书法。
(3)齐读:小书包
环节之二:多种方法,认读词语
(一)联系生活,尝试表达
1.出示学生背书包的照片。
(1)这是谁背着小书包?你的小书包里都装着什么?
(2)指导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我的小书包里装着——铅笔盒、书本、作业本……
(3)同桌互说。
2.出示词卡和相应图片。
(1)老师这也有一个小书包,这个小书包里都装了什么,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出示: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
(2)学生自由读;指一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二)巧变魔术,掌握难读生字
1.出示:橡皮 尺子 作业本 笔袋 铅笔 转笔刀
这么多词语当中,有三个词语是会变魔术的,它们把自己给变大了,它们是想提醒我们,它们很难读,谁知道它们难读在哪里?
预设:“尺”是翘舌音,“作”和“转”是三拼音节。
2.关注“子”的读音。
(三)词语排队,再次认读
1.出示:转笔刀、作业本、铅笔、尺子、笔袋、橡皮
2.对比出示两列词语
①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
②橡皮 尺子 作业本 笔袋 铅笔 转笔刀
指生读,读出“停顿”;全班齐读。
环节之三:识字诵读,方法多样
(一)联系生活,巧记生字
1.在这些文具的名称中,有一个生字,出现的次数最多,谁最快找到它了?(笔)
(1)“笔”这个字你是怎么记住的?
笔”的上面部分,叫竹字头。学生书空。
(2)出示竹子图片:竹字头像竹叶。
(3)“笔”为什么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个“毛”字呢?
(4)除了毛笔,你还知道哪些笔?
(出示图片及词语:圆珠笔、钢笔、水彩笔、蜡笔等)
2.学习“作业本”。
(1)齐读:作业本
(2)出示语文作业本、数学作业本的照片。
(3)学习“亻”,板贴至黑板。
3.学习“尺”
(1)出示学生作业。
我还发现这个小朋友在连线的时候非常直,我想他一定用了——尺子。
(2)齐读“尺子”,注意轻声。
(3)书空:尺,并说笔顺:横折、横、撇、捺。
(二)诵读儿歌,关注标点。
1.齐读儿歌。
2.关注标点:句号。
环节之四观察辨析,学习写字
1.出示“书、本”,学生观察,边书空边说说书写笔顺。
2.指导发现“书、本”两个字都是上紧下松,且竖都写在竖中线上,是关键笔画,要写得直。
3.教师范写“书”,学生书空,再临写。关注“横折钩”,这一横要比上面的横长。
4.指导“本”:
(1)出示三个“本”,学生判断“横”的位置哪个好。
(2)学生自由练写;教师评价。
教学反思:
《小书包》这首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里面涉及到的都是学生每天接触到的文具,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在朗读词语环节中非常积极,且正确率很高,尤其注意的就是“作”和“转”的读音,个别学生受家长影响,容易把“作”读成第二声,把“转”读成第三声。
在识字环节中,我采用“汉字溯源,形义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识记“书”、“包”、“笔”。因为文字的发展演变,伴随着厚重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汉字是如何演变而来,让抽象的符号和意义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
我对于朗读方面的技巧还有待提高,平时上课经常激情不足,平淡有余。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老师有了朗诵的激情,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