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居易: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

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王居易

经络的称谓指: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后世多称: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二者所含内容完全相同,其中的手足、脏腑分布配属容易理解,其深一层的理论内容,拟另文探讨。本文仅讨论三阴三阳的称谓与临床意义。
1. 三阴三阳称谓的来源及其含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帝曰: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说明了三阴三阳亦来源于远古的阴阳理论,是先人对自然、人体诸多事物内在变化过程认识的深化。一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太阳、少阳、阳明,不仅是一分为三,而且表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转化的数量,性质的变化过程。
根据《内经》的记载,三阴三阳中阴气、阳气的消长和各自发展阶段的功能特征可用下式表示。
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
(三阳)     (二阳)    (一阳)
太阴(主开)→少阴(主枢)→厥阴(主阖)
(三阴)     (二阴)      (一阴)
由于三阴三阳理论较好地表述了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变异、转化的运动发展过程,被广泛地应用到天气、地候、经脉、脏腑和对疾病的认识分析理论中。正如《素问·离合真邪篇》所云“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数,地有经水,人有经脉……”。仲景先师引六经以概百病,立辨证施治之祖训。
2. 六气,六经,藏象的关系
《素问 六节藏象论》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阴三阳外化为天之气则为风寒、暑(热)、湿、燥、火六气,外化为人之经脉则为六经,外化为脏腑则为六脏(五脏加心包),六腑。这六气,六经,藏象都在某些方面符合三阴三阳的运动变化规律,相互之间存在着相感、相通、相因的联系。
2.1  六气六经相感
六气六经相感并不是泛指,而是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和联系规律的。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火气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就是说,厥阴经承受风气的作用,并使人体与之相适应,少阴经承受热(暑)气的作用,并使人体与之相适应……。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超过了六经的调节与平衡能力,人体不能适应,就要发生疾病,轻则经脉病,重则累及相应的脏腑发病。由此可知,六经必须时时与六气相应,使人体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统一。
2.2  六经、藏象(六脏六腑)相连
根据脏腑功能,六脏六腑乃至四肢百骸分别与六经相连,这种联系除了经络的直接连属、分布外,更多地体现在功能联系上。古典医籍把六经与脏腑分别配属于阴阳,手足两两相应的关系,即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太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2.3 六经外接六气,内调脏腑,对人体发挥着“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
六经承受六气的作用已如前述,人为一小天地,自身也会产生种种异常之气,亦依仗六经的调节、化解。六经通过与其相连脏腑的协同作用,共同承担各种生理病理活动。现结合脏腑功能分述如下:
(1)太阴经主湿,通过与脾、肺相连,一下一上分别主宰人体的水湿运行和水液的代谢。湿气太过则肿满伤脾,不及则液枯致燥伤肺。
(2)少阴经主热(君火),通 过与肾、心相连,一下一上分别主宰人体的元气和心阳的温化、鼓动之职。太过则心火过旺,不及则水泛伤肾。
(3)厥阴经主风,通过与肝、心包相连,一下一上分别主宰阴血的储存和流动。太过则风木妄动伤肝,不及则凝涩失畅。
(4)太阳经主寒,通过与膀胱,小肠相连,分别主宰人体的腠理开闭,营血运营。太过则鬼门、净府失常,不及则营血煦濡不足。
(5)阳明经主燥,通过与胃、大肠相连,共同主宰水谷的腐化与传导。太过则消谷善饥,不及则谷道壅滞不通 。
(6)少阳经主火(相火),通过与胆、三焦相连,分别主宰人体的中正洁净与气机枢转。太过则相火逆上,不及则疏泄不利。
值得指出的是,人们较多地强调了六经与脏腑的有形联结,忽视了六经、脏腑的气化内容,实际上六经、六气、脏腑正是依靠了三阴三阳的气化、传变,才能体现出六经的“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生理、病理作用。六经对六气、脏腑起桥梁、通道、媒介的作用,是古人在长期医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涵蕴着深刻的科学内容和实用价值。
3. 六经的开、阖、枢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六经称谓来源于三阴三阳,但三阴与三阳之中尚有开、阖、枢的不同。《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指太阳主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阳明主阳气畜于内,为三阳之里;少阳主阳气在半表半里,可出可入,如枢机。又云:“太阴主开,厥阴主阖,少阴主枢”是指太阴主开,居阴分之表;厥阴主阖,居阴分之里;少阴主枢,居阴分之中。六经的开、阖、枢理论揭示了在有形的经络、脏腑之中,还存在着无形的营卫、气血的气化过程,这样才构成了“阴阳领领,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素问·阴阳离合论》)。
下面根据六经的开、阖、枢理论,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分别讨论各经的功能和临床意义:
3.1 太阴经
太阴经(含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为阴分之表,专主在里之出,有利水化湿,行气调气的功能。
太阴经对外接纳湿气的影响,对内控制水湿的代谢。这一过程的完成不仅需要脾气运化,还要靠肺气的调节。因此凡见诸湿肿满、气机失畅,调之太阴皆可取效。例如,临床上遇到喘咳胸满,足附肿胀的病症,本人选用手足太阴的尺泽、阴陵泉,以行气化湿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2 少阴经
少阴经(含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为阴分之中,专主阴分之出入、转枢,有泻火清心,疏通阴络的功能。
少阴经对外承接热气的影响,对内透发络脉瘀阻。因此凡见热邪内闭、疮疖火毒或心络脑络郁滞,可调手足少阴经。临床上笔者常用通里、照海治疗少阴络脉郁滞的失语症。
3.3 厥阴经
厥阴经(含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为阴分之里,专主在里之入,有育阴安神,养血调经的功能。
厥阴经对外承受风气的作用,对内有疏风、熄风的功能。凡见风邪客络、风动伤阴诸证,可选厥阴经治疗。临床上,本人常用内关、蠡沟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用大陵、行间治疗阴血郁滞的失眠症,常能获效。
3.4 太阳经
太阳经(含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为三阳之表,专主宣发、行阳,有温阳解表,升阳散寒的功能。
太阳经对外抵御寒邪入客,对内行阳化气。凡见寒邪袭表,阳微气化失常的病证,皆可取太阳经治之。临床上,本人常用京骨、束骨治疗项背强痛,回顾不能,包括一部分颈椎病患者,亦可取效。
3.5 阳明经
阳明经(含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为三阳之里,专主在里之阳,有腐化水谷、传导糟粕,维养胃气,温煦肌肤的功能。
阳明经对外承受燥气的影响,对内调节燥与湿的平衡,凡见腐化失常,传导失度,肌肤枯萎皆可取之阳明经。临床上常用手三里、足三里治疗慢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顽症,常能获效。
3.6 少阳经
少阳经为阳分之半表半里、募原之间,专主筋骨,有清泄、疏解的作用。
少阳经(含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对外承接火气的影响,对内平复肝胆相火之升越,调理少阳之郁结。凡见火热之邪上逆,少阳失于疏泄之头痛,目眩,胸胁胀满,便秘等诸种郁结之证,均可取少阳经治疗。临床上笔者常用外关、足临泣清泄少阳风热,用支沟、阳陵泉疏解少阳郁症,每每奏效。
根据经络称谓及其开、阖、枢的内容,深入领会经络气化理论,用之指导临床,可以明显的提高临床疗效,本文不能尽述,唯善读者可举一反三,所用无穷。

本文摘自《中国针灸》1996,3:51-53,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