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率军伐越,在槜李(今浙江嘉兴市西南)之战中被越王勾践击溃,越大夫灵姑浮挥起一戈斩落了他的脚趾,令其失血过多,于败退途中不治而亡。阖闾临终前叫来儿子夫差,告诉他“必毋忘越”,一定要给自己报仇。
夫差继位后发奋图强,为了时刻警醒自己,他派人站在朝堂之中,让那人每逢他进出之时就大吼:“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大仇了吗?”夫差此时就会赶忙答道:“没有,不敢忘记。勤勉的他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等待着复仇机会的来临。机会很快就来了,公元前494年,勾践听说夫差想报仇,准备先发制人,抢先伐吴,没想到风水轮流转,在夫椒(今江苏苏州市西南)之战中全军覆没,还被夫差一鼓作气端了老巢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原本想欺负生瓜蛋子的勾践,转眼间就几近于亡国之君,只能屈膝投降。然而此时的夫差被巨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似乎把杀父之仇忘了,竟听信伯嚭的谗言,接受了勾践的投降,在被勾践贴心服侍三年之后,精神懈怠,不再警惕,放虎归山。以至于有了之后“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典故流传于世,自己也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

卧薪尝胆

公元908年,唐末著名军阀—晋王李克用临终之际唤来自己的儿子李存勖。他颤颤巍巍拿出三支箭,对儿子说道:“梁贼朱温是我晋国不共戴天之仇。燕王刘仁恭是我所立,契丹耶律阿保机与我约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我未能灭此三贼,死有余恨。我给你三枝箭,你将来一定要消灭这三个敌人,以告慰我在天之灵。李存勖谨记其父之言,将这三枝箭供奉在家庙中,每逢出征前都要祭祀,将箭矢请出,放入锦囊,随身携带,战胜后送回家庙再次供奉起来。他平桀燕、败契丹、灭后梁,每战皆是如此,终成一番霸业,建立唐帝国,史称后唐,成功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但就如夫差一样,在巨大的胜利面前,李存勖迷失了,他沉湎于声乐,重用伶人、宦官,疏远有功之士,对老百姓横征暴敛,落得个军民离心、天怒人怨的下场,死于兴教门之变。

李存勖

虽然后人对夫差、李存勖的这种戏剧性典故存在着一些质疑之言,但他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实是确凿无疑的。纵览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这样的例子又何以百计、千计?夫差和李存勖只是比较典型的两个例子而已,其中的教训才是令人值得深思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多么深刻,多么令人回味的一句话啊!
这种忧患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品质,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仍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转折关头保持清醒头脑,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应该始终有这么一种忧患意识,因为它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担当。为什么要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让全党同志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应是主题教育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之一,因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是被历史反复证明过了的,正如欧阳修在《伶官序》中所写的那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欢迎扫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