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赵公辅家族(二)
常回家看看
隋代风流
天水赵氏家族在隋代也是人才辈出,前面已有所涉及,这里再介绍赵芬这一支系。据《元和姓纂》记载,赵芬是赵公辅的直系后代。赵芬的九世高祖为赵公辅的十二代孙赵融,祖父赵密,曾做过东晋的南蛮校尉。父亲赵演,曾为北周秦州刺史。
赵芬,字士茂,天分极高。"少有辩智,颇涉经史"。周太祖宇文觉让他在相府中任参军一职,做书记工作,累迁熊州刺史。后因抚纳降附,得二千户,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又被提升为吏部下大夫。周武帝宇文邕时,拜他为内史下大夫,转少御正。申国公李穆讨伐齐时,赵芬随行为行军长史,因他十分称职,而被封为淮安县男,食邑五百户。后又外出任淅州刺史,再迁为东京小宗伯,镇守洛阳。
赵芬仕途相当顺畅。他精明强干,在他所担任过官职的地方,都有很突出的政绩和良好的口碑。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博闻强记,历史上的典章制度,他无所不知。每当朝廷上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众不能决时,就请教赵芬。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很快就将问题解决,朝臣"莫不称善"。
杨坚做北周丞相时,权势熏天,并执掌兵权。于是,尉迟迥和司马消难二人,便密谋欲杀杨坚夺其军权。赵芬得知此事后,便偷偷告诉了杨坚。从此以后,杨坚便把他引为知己,升他为东京左仆射,晋爵郡公。杨坚建立隋朝,当上皇帝后,在开皇初年,就拜赵芬为尚书左仆射,位同宰辅。并命他和郢国公王谊共同修订大隋律令。而正是这个律令成为后来著名的"唐律"的基础,为后代人制定法律提供了范本。律令修好后,杨坚对他更是宠信有加,命兼内史令,"甚见信任"。、
后来,赵芬因年老多病,就到蒲州做了刺史,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仍然管理函谷关以东的粮运和漕运。赵芬赴蒲州上任时,杨坚特赐给他"钱百万,粟五千石"。
数年后,赵芬上表乞骸骨,告老还乡。杨坚恩准,并"赐以三骥轺车,几杖被褥",送归乡里。就连当时的皇太子杨广,也赠送绣花巾帔,以示敬重。
几年后,赵芬安详地辞世。杨坚得到讣告后,非常悲痛,特派使者来代他祭奠,大鸿胪寺监护丧事,丧礼办得异常隆重。
赵芬有四子,分别是赵元恪、赵元恺、赵元叔、赵元楷。
长子赵元恪继嗣,官至扬州总管司马,左迁侯卫长史、兵部侍郎。赵元恺官至工部员外郎。幼子赵元楷和长兄元恪一样,"皆明干世事"。大业年间,赵元楷任历阳郡丞,"竭百姓之产,以贡于帝",深得隋炀帝的赏识,将其提拔为江都郡丞,兼领江都宫监。
值得一提的是,赵元楷的夫人崔氏,因宁死不受辱,而被列入《列女传》,尽得其风流。
崔氏是清河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也出身仕宦大族。其父崔憔,博览群书,举秀才,有文名,当时世人有"京师灼灼,崔德、李若"之语。在隋朝官至员外散骑侍郎。崔僬因"世为著姓",对女儿择婿的条件极高。越国公杨素看重其门第,为子杨玄娶其一女为妻。当时聘礼甚厚,但崔僬仍嫌其门第低,而心中不快。迎亲之日,公卿满座,杨素派人骑马去迎接他,而他故意身穿破衣,骑着毛驴而至。杨素推令其上座,他则露出"轻素之色",不讲礼节,出言不逊,羞辱杨家。杨素愤然拂衣而去,"竞罢座"。赵元楷娶其女为妻,亦是因"重其门望",而"厚礼以聘之"。崔氏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行止坐立甚有礼度。赵元楷也非常敬重她,史载:"虽在宴私,不妄言笑,进止容服,动合礼仪。"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朝廷内外一片混乱。而隋炀帝这个独夫民贼却仍然在江都寻欢作乐。他还照着镜子对皇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不久,宇文化及发动政变,用绳子将其勒死。
赵元楷在混乱中携家逃至河北,后又准备到长安。但当走到滏口("太行八陉"之一,在今河北磁县西北鼓山,滏水发源于此)时,遇到了一伙强盗前来抢掠,赵元楷拼力逃脱,而崔氏却落到强盗的手中。强盗头目看到崔氏长得漂亮,就想让她当自己的妻子,崔氏轻蔑地说,"我是士大夫的女儿,当朝左仆射儿子的妻子。今日家国破亡,自可即死。让我做你们贼人之妇,那是办不到的!"强盗一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乃"毁裂其衣,形体悉露,缚于床箦之上,将凌之"。崔氏害怕为其所辱,就骗他们说:"今力已屈,当受处分。不敢相违,请解缚。"群贼窃喜,给她解开绳子。崔氏趁机猛地从一个强盗身上抢过一把刀来,倚树而立,厉声说:"欲杀我,任加刀锯;若觅死,可来相逼。"众贼大怒,把她乱箭射死。可怜冰清玉洁之身,霎时香消玉殒。
赵元楷逃出敌手后,到附近领来一支军队,把杀害妻子的众强盗擒获,并把他们身体肢解,祭奠于崔氏灵柩之前,以慰其在天之灵。
据《元和姓纂》记载,赵芬有个哥哥叫赵嶷,字士亮,生有五子,分别是赵方、赵改、赵海、赵唐、赵职。赵方官至太仆少卿,有子二人,分别叫赵本道和赵本质。赵本道又有四子:赵思、赵谦、赵琮、赵埏。赵琮在晋阳做过县令,赵埏有子赵懋伯,为河南省尹。赵懋伯生子赵素肇。赵本质则做过泗州束Ⅱ史。
唐朝拜相
天水赵氏家族,如果说魏晋以前其族风是粗犷豪放的,那么隋唐以后就渐渐融人了几丝阴柔之美。
自赵公辅以来,赵氏家族名将如云,魏晋之前出现了不少精通军事的将帅,而自魏晋以后,赵氏家风为之一变,其成员中出了许多胸怀锦绣的文官,精研经书且工于书翰。但不同于纯粹儒生的是他们并没完全从军事中脱出,而最终投笔从戎,以文授武,由此达到经纬国家,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原因是一则科举制度不发达,读书一途难以成事;二则他们处于陕甘边缘,兵事频繁,民风也趋于粗犷豪放,所以为时势所迫,"宁为百夫长,胜似一书生"的观念始终萦绕在他们的心头。为振昌家族,他们只能是以文为辅,崇尚武功。
隋唐以后,较为完善的科举制度得以确立,这对于门阀士族不啻是一次沉重打击,而对于天水赵氏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事实证明天水赵氏的适应力和韧性是相当强的。从隋代开始,赵氏家族中就出现了许多文官,到了唐代,更出现了赵仁本、赵憬、赵彦昭几位宰相,把这个世代望族又一次推向巅峰。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赵仁本也是赵公辅的直系后裔。赵公辅的十二世孙赵融,赵融的七世孙赵瑶。赵瑶,曾任后魏河北太守。而赵瑶就是赵仁本的五世祖。赵仁本的祖父赵乾赞,官至隋幽州刺史,封阳武公。父亲赵玄极,官至忻州刺史。
赵仁本出仕之时正在唐初。唐太宗以隋为鉴,励精图治,勤于政事,以避免"覆舟之祸",所以整个社会蓬勃向上,焕发着无穷活力。赵仁本可谓生逢盛世。
当时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非常重视选官用人。朝臣莫不为一时之俊,如"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的谏臣魏征、"才兼文武,出将人相"的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推允"的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的戴胄、"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的王琏等,都是才华出众、竭力奉上的贤臣。唐太宗也不愧为一代明君,他注意考察地方官的优劣,平时把各地的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将其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涉"。所以贞观时期的政治十分清明,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赵仁本在这种健康的政治环境中如鱼得水,以自己的过人才能步步迁升。在贞观年间,累转殿中侍御史。自义宁(隋恭帝年号)以来,皇帝的诏书敕令全部出自赵仁本之手,每遇到重大事件他都暗暗地记录下来,不仅唐太宗对他十分赏识,当时的人也都很佩服他。
唐朝作为四夷来朝的大国,外交往来十分频繁,长安城极度繁华,各国使节、使团络绎不绝。有一次,唐太宗拟派一名御史,远使外廷。因路途遥远,困难重重,很多同列官员相互推辞:甲说乙经验丰富,熟悉夷务;乙说丙才识渊博,堪当此任。其实谁也不愿意去。这时赵仁本毛遂自荐,愿越级出使,为国分忧。他对治书侍御史马周说:"吃皇上的俸禄,就要能为帝王之事而死。我此次远行,路途艰险,凶多吉少。但我为君为国在所不辞!"后来,他圆满地完成使命而归,唐太宗非常满意,因而授他为吏部员外郎。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赵仁本升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不久,又转为司列少常伯,权知政事。这时,赵仁本虽然级别不是很高,但实际上已行宰相之实。因为唐初开始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机构。三省六部制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至隋已大体成形,到唐前期又进一步完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中,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地位最高,到唐太宗以后因嫌其权重就不再实授,而让地位较低的左、右仆射代为长官。唐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一起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因三省长官地位显赫,朝廷不轻易授人。为弥补宰相缺额或扩大宰相的人数以分权,皇帝常指定年纪较轻和级别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他们要加上"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高宗以后,尚书左、右仆射也要加"同三品"名号才能参加政事堂会议。这样做是为了削弱尚书省职权,便于控制。
这样看,赵仁本虽是宰相,但权力并非很大,级别也不很高。高宗时许敬宗为右仆射,权势炙手可热。有一次许敬宗请赵仁本办理某事,而被赵仁本严词拒绝,从而与许敬宗结下怨隙。不久,改授赵仁本为尚书左丞,罢知政事,不再是名义上的宰辅了。但他管理吏户礼三部,仍有实权。咸亨初年,赵仁本卒于任上。
史官称赵仁本"请当远使,终升辅相",与高宗时另外两个宰相孙处约、乐彦玮,"并有名迹"。
然而,在赵氏家族中,比赵仁本更有"名迹"的,则要属赵仁本的曾孙赵憬。
唐朝中期,朝野相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品德高尚、士林景仰的大臣的母亲去世后,神灵为了嘉奖他和他的家族,使他母亲的坟上长满了香芝幽兰。古之谓"芝兰之德",是此也。一时名闻遐迩,人们争相观望,蔚为奇观。人们交口称誉,给这位大臣增添了几分炫目的光彩,他就是唐代名相、赵仁本曾孙--赵憬。
赵憬,字退翁,曾祖即上文所述的吏部侍郎、同东西台三品的赵仁本,祖父赵宣,历左司郎中,父赵道先,洪州录事参军。赵憬虽出身于名门之家,但"志行峻洁,不自炫贾",为人正直,清廉俭约。宝应年间(762~763年),唐代宗李豫在长安城附近选择风水宝地大修泰、建二陵,伤财蠹民,用度极广。而吐蕃人又在西南边境骚乱不止,军饷紧张,所以又向百姓加税,天下饥寒。赵憬对朝廷如此铺张浪费、不管百姓死活的做法十分不满,于是身穿褐衣上疏,请求"杀礼从俭","士林叹美"。
赵憬少好学,不求闻达。开始时只是任江夏尉,后累迁至监察御史,随牒藩府,任殿中侍御史、太子舍人。建中初年,有司提拔他任水部员外郎,官从六品上,他未去上任。湖南观察使李承请他去做副职,赵憬欣然前往。一年多后,李承病死,赵憬暂代正职。不久,被授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观察使。二年后,赵憬辞去官职,回到京师,"闭门静居,不与人交"。当时的人为了升迁往往到处攀附权贵,奔走于公卿之门,上蹿下跳,狼奔豕突。而赵憬却闭门不出,养自己浩然之气,修自己芝兰美德,确是罕见。后来李泌向皇帝举荐,德宗特召对于别殿,赵憬博通古今,对答如流,深得皇帝的赏识,于是拜为给事中,地位近于宰相。
唐朝常常以和亲政策来增进与邻邦的友谊。我们知道,回纥政权向与唐朝友善,每任可汗都要经过唐朝册封。安史之乱时,正是由于回纥两度派兵增援,配合郭子仪、李光弼等才平定了叛乱。从肃宗起,两国更加密切。贞元四年(788),咸安公主远嫁回纥。德宗命检校右仆射关播为使节,赵憬为副使,护送公主出塞。那时使者们常利用这个机会大发其财,从中收受馈赠和贿赂。而独有赵憬两袖清风,整个使团的人都很仰慕他的品德,这种美誉也传到了皇帝的耳中。赵憬等人出使还未归来时,正巧尚书左丞一职缺人,德宗就说:"赵憬堪当此任!"于是赵憬奉使回来后,便升为尚书左丞,主管吏户礼三部。
按照唐朝惯例,每到年终都要对官吏进行考评,论其功过和政绩优劣以决定升迁与否。赵憬清如止水,被定为优等,受到广泛好评。但赵憬自己认为,他举荐为果州刺史的韦证,因贪污而被免官,这是他用人不当,请求降职使用。宰相窦参早就嫉妒赵憬的才能,就想乘机奏本把他贬为同州刺史。但德宗认为赵憬人才难得,没有同意。校考使刘滋也说,赵憬本无大过,又主动承担过错,这样的人不仅不应降级,而且更应该擢升。贞元八年(792)四月,窦参被罢免宰相职,赵憬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历史上有名的宰相陆挚同辅国政,二人同为宰辅。但陆挚虽有治国方略,却有点刚愎自用,并且在处理国事上一般不与赵憬等人商量,就擅作决定。这就破坏了政事堂会议集体领导的行政原则,有点专权跋扈的味道了。德宗对陆挚的做法有些不满,为了达到一种平衡而升赵憬为门下侍郎,"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赵憬兼理中书、门下二省的国家公务,所以权力的天平自然又向赵憬这方明显倾斜。陆挚感觉很不舒服,认为自己功勋卓著,却无缘受到压制,颇有生不逢时之感。因此屡称有病,对政事消极怠工,殊不知,犯了为政大忌。后来果然被罢免,而赵憬则独掌行政大权。
赵憬当政后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整治,充分显示了他治国的才华。当时安史之乱虽已是昨日往事,但它仍然像梦魇一样经常萦绕在唐皇室和当政大臣们的心头,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赵憬感触尤深,他也在探寻究竟失误在何处。唐朝步人其中年以后,颓形渐显,官僚体制不当,藩属仍不安定,宦官继而擅权,农民起义的浪潮日益壮阔。作为当朝宰相,赵憬分明已感受到严冬袭来的迎面寒气。他力求从小农经济社会的历史中寻找救弊匡偏的办法,来医治这个机体老化的王朝。他认为,国之根本,在于选用贤才、节约用度、轻徭薄赋、聚敛宽松和刑罚得当。而其中选用贤才是要中之要。因此他"酌前代之损益,体当时之通鉴",撰写了《审官六议》长文,进献皇上。这"六议"的主要内容是:
一议相臣。"宜博采从贤,用为辅弼。今中外知其贤者,伏愿陛下用之,识其能者任之,求其全材,恐不可得。"
二议庶官。"选士古今为难,拔十得五,贤愚犹半。进贤在于广任用,明殿最,举大节,弃其小瑕,随其所能,试之以事,用人之大要也。"
三议京司阙官。"今要官阙多,闲官员多。要官以材行,闲官以恩泽,是选拔少,优容众也。宜补缺员,以育人才。"
四议考课官。"汉以数易长吏,谓之弊政。其有能理者,辄增轶赐金,或八九年、十余年,乃人为九卿,或迁三辅,功绩茂异,遂至丞相,其间不隔数官。今陛下内选庶僚,外委州府,课绩高者,不次超升,致理之法,无逾于此。臣愚以为黜陟且立年限,若所居要重,未当迁移,就加爵秩。其余进退,今知褒贬之必应,迟速之有常。如课绩在中,年考及限,与之平转,中外迭处,历试其能,使无苟且之心,又无滞淹之虑。"
五议举遗滞。"陛下委宰辅举才,不遍知也,则访之庶僚;又不遍知也,访之众人。众声嚣然,十誉之未信,一毁之可疑。臣谓宜采士论,以誉多者先用,非大故者勿弃。"
六议擢用诸使府僚属。"诸使辟署,务得才以重府望。既经试效,能否可知,擢其贤能,置之朝列。宜须博采,无宜久滞。"
这六条选拔官吏的建议,是针对当时唐朝官吏选拔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皇帝对赵憬的"六议"也深以为然,下诏褒奖。
赵憬辅政五年以后故去了,年六十一岁。他直至临死仍然念念不忘国家。德宗听说后痛惜不已,感觉失去了一位可以托重的忠臣,下诏加赠赵憬为太子太傅,谥日:"贞宪"。
赵憬一生性情淡薄,崇尚俭约,即使当了宰相,府第仍然两壁空空,"类贫士大夫之家"。所得俸禄,先建赵氏家庙,重后代传衍,而不重"第舍田产"。
赵憬生于唐玄宗时,为官历肃宗、德宗两朝。他举官能做到公正廉洁。他曾视察湖南,令狐垣和崔儆并为巡属刺史,两人不守法,赵憬毫不客气地给予处分。两人怨恨赵憬,于是常派人到处诋毁赵憬,败坏他的名声。赵憬当宰相之后,不记前仇,将崔做从大理寺正卿提升为尚书右丞,而令狐山亘当时刚被贬为衢州别驾,就升为吉州刺史,当时人都认为赵憬做得公正,"人以为贤"。
赵憬有子四人:宣亮、全亮、元亮、承亮。全亮官至侍御史、桂管防御判官。元亮官至右司郎中、侍御史知杂事。宣亮、承亮"皆以门荫授官"。有唐一代,天水赵氏家族除了赵仁本、赵憬祖孙二人相继为相外,还有一位在中宗时为相,他就是传闻以"巫力"致宰相的赵彦昭。
赵彦昭,字奂然,祖父赵子迁,官至隋鹰扬郎将。父亲赵武孟,官至监察御史。
关于赵彦昭的父亲赵武孟,史书上有一段有趣的记载。说是赵武孟少时不喜读书,经常和一些浪荡公子到野外荒山打猎。一次,他把捕获的野物,带回家孝敬寡居多年的母亲,他母亲非常生气,拒不食,哭着说:"你不好好读书,到处游荡,我家无望了!"赵武孟羞愧难当,连忙跪下认错,从此闭门不出,发奋读书,"遂博通经史",一举考中进士。唐朝时考上进士相当困难,其考试的内容有贴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这就需要考试者不仅治经上造诣要深,而且对时事政局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了解。此外,最重要的要长于诗赋,为文华丽流畅。因为唐朝时诗风极盛,律诗达到中国文学史上的最高成就,所以唐朝出现像李白、杜甫、杜牧等妇孺皆知的在世界文学史上光辉璀璨的巨星绝非偶然。而进士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时人称之为"士林华选","缙绅虽位极人臣者,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所以赵武孟一举考中进士,说明他确实下了苦功。赵武孟中进士后,由长安丞升为右台侍御史,并撰有《河西人物志》十卷传世。赵彦昭少时"以文辞知名",也像他父亲一样,一举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先被调为南部尉,后由新丰丞升为左台监察使。唐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充修文馆学士。
景龙四年(707),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中宗命赵彦昭为使,陪同金城公主远嫁。赵彦昭害怕出使在外,时间长了会失去中宗的恩宠,就有点犹豫不决。这时司农卿赵履温看出了他的心思,悄悄地对他说:"你身为宰相,却为一介之使,你不觉得低下吗?"赵彦昭问:"那怎么才能不去呢?"赵履温神秘地说:"我去找安乐公主,请她帮忙。"
原来,安乐公主是中宗八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位,"姝秀辩敏",中宗和皇后都十分宠爱。她曾自己私拟诏书,让中宗签可,"帝笑从之"。还请立自己为"天子女",大臣魏元忠上书反对,她就大骂道:"魏元忠这个朽木,鸟足与其论国事?阿武之尚为天子,我为天子女有何不可?"于是与太平公主等七公主皆开府,而她的府中设官最滥,"皆出屠贩",她还纳訾售官,所封官被人称为"斜封官"。由此可见其权势之大。许多官吏多依附其石榴裙下,史书载,安乐公主"光艳动天下,侯王柄臣多出其门"。赵履温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安乐公主请中宗把昆明池赐给她,中宗说:"先帝没有将它赐给人的。"公主一听火了,就自己开凿定昆池,想将它与昆明池一比高低。赵履温主其事,在池中造假山,高比华山,山上喷水,"回渊九折",蔚为壮观;又置宝炉,"镂怪兽神禽,间以蕖贝珊瑚,不可涯计"。赵履温为得到安乐公主的宠信,极尽谄媚之能事,"尝褫朝报,以项挽车"。赵履温由此得到安乐公主的宠信。
当赵履温把赵彦昭之事告诉安乐公主后,果然就把赵彦昭留下了,中宗又另派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代赵彦昭前往。
官场上的斗争是很残酷的。后来唐宗室内乱,赵彦昭也在其权力争夺中升降沉浮......
睿宗立,赵彦昭被放出任宋州刺史,不久又贬到归州。后又任凉州都督。人为吏部侍郎,持节安边,又迁御史大夫。
后来是宰相萧至忠与太平公主欲谋政变,被郭元振、张说等人率兵镇压。郭元振、张说二人与赵彦昭关系甚好,因此,事后便上奏说是赵彦昭首先得知萧至忠等人叛乱之事,并一起商量将叛乱镇压下去。赵彦昭由此得到提升,任刑部尚书,并封"耿国公",实封一百户。
中世纪时代的人是很迷信的。他们往往盼望上天赐福,于是拈香祭祀,请巫师卜问,希望冥冥之中的神灵们和自己的先祖们的在天之灵能够庇佑他们个人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家族和睦平安,吉星高照。赵彦昭也不能免俗。中宗时,有一女巫叫赵五娘,经常挟鬼符出入宫禁,赵彦昭以姑姑称之。曾穿上女人的衣服,和妻子同坐一车偷偷地去拜谒求神。当时的人认为,"其得宰相,巫力也。"就是说赵彦昭是靠赵五娘的巫力,才升为宰相的。其实,赵彦昭之所以能官至宰辅,靠的是他的出身、个人才能和时势机遇,与"巫力"并无关系。但他崇信巫术,却给其政敌以把柄,致使自己身败名裂。
殿中侍御史郭震素与赵彦昭有过节,他得知赵彦昭信巫之事后,便上书说:"彦昭以女巫赵五娘左道乱常,托为诸姑,潜相影援。既因提挈,乃践台阶。......乾坤交泰,宇宙再清,不加贬削,法将安措?请付紫微黄门,准法处分!"后来姚崇入相掌权。姚崇向来讨厌赵彦昭的为人,便借此把赵彦昭贬为江州别驾。
赵彦昭在贬所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段历程,郁郁而终。
从秦汉到隋唐,历时一千余年,天水赵氏家族延续、昌盛了几十代,直到陈桥驿兵变,涿郡赵氏得天下,天水赵氏家族的望族地位才逐渐下降,变得暗淡了。
但不容置疑的是,天水这支赵氏家族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仍在顽强地延伸着自己的血脉,其后裔遍布中华大地。在后述的名门望族中,有许多就是它的分支。
岁月悠悠,千年沧桑。回眸天水,这一赵氏的圣地,仍充满着神圣与神秘......
世界赵氏宗亲联谊会官方QQ群:2552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