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的话题——高考
今天高考,首先预祝今年高考的孩子们都能糕棕(高中),马到成功,旗开得胜!
今年的高考因疫情推后了一个月,家长高兴地举双手赞成,可孩子们却一点不高兴,感觉快点结束痛苦的高三,才是人间快事。孩子们心情可以理解,不过人生的学习之旅只是刚结束了热身,人生马拉松才真正开始,选择好方向,奔跑吧!少年!
今天不得不说的话题是高考,我们不讨论高考制度的优与劣,而是要说吴军博士对报考志愿的一些看法。希望在您的孩子选学校、报志愿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吴军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前Google高级资深研究员。原腾讯副总裁。计算机科学家、畅销书作家。 硅谷风险投资人 。工业和信息化部顾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和网络搜索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Google自动问答系统和许多创新产品的负责人。
高考考孩子,填报志愿就是考家长了。不论成绩多么优异,天之骄子们都需要在学校名气、实际水平、专业水平等诸多方面面临选择性困难。总有选择了中意的学校,专业却不知如何选的孩子。
考生不同,答案不同。因为很多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因此今天我们就从要考虑的因素谈起。
吴军博士和他的精英朋友们都同意将要考虑的因素按照城市、学校和专业归类。而在这三类因素中,城市>大学>专业。当然这个前提是考生无法兼顾这三者。
对于那些分数足够高的学生,毫无疑问应当首选北大和清华。中国的大学水平分布情况是金字塔式的。就综合水平而言,中国最好的大学有C9(九校联盟)的说法,即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大(南京大学)、西安交大、中科大、哈工大。再加上很好的人大、南京东南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也就是12所。
这些大学之间,北大和清华是塔尖,接下来的三所,即复旦、上海交大和浙大无论是在师资、经费还是科研成果上和北大清华都是不同量级的差距。而后面的七所,和前面的五所,又有断崖式的差距。至于其他大学,和这12所相比,差距就更明显了。 只有在最好的大学里,才有最好的老师、最充足的设施、更多的和世界大师接触的机会以及更好的海外交换学生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们有最强的同学圈子,甚至找到好伴侣的机会更大。
当然,如果不能进入这些大学,或者不能进入它们的好专业怎么办。这时吴军博士觉得地点最重要,优先挑选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首先,中国一线的城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上、广、深,这些地区也是好大学聚集地。因此尽量选择北京、上海及周边(即南京、杭州二市),以及广州一流的大学。这些地方的机会要比中国其他地方多很多。
再接下来,还应该考虑武汉、成都、西安和哈尔滨这四个城市。吴军博士在腾讯时,腾讯只到上述城市进行校招。因为这些城市招聘成本相对低。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以及外企Google、微软、高盛等投行,麦肯锡和普华永道等咨询公司,也只到这几个城市招人。也就是说,从其他城市毕业,即便你再优秀,学的专业再好,直接进入这些公司的可能性很低。
除此之外,尽量选GDP靠前的沿海省份和相应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为自己的将来着想,经济体量越大的城市,企业越集中,机会也越多,找工作面试都更方便点。这就是深圳大学既不是211也不是985,但进入腾讯、华为的人却很多的原因。
接下来,在地区之后,选择学校比专业更重要。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专才教育。因此,那些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不仅能让学生们学到自己本专业的那几门课,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的综合资源也更多。即使是学习外语类这样非常专的领域专业,北大或者复旦的英语系和其它外语系,也比外国语大学要合适。
虽然一个人毕业的大学和成功没有太强的相关性,但是刚走出校门时,大公司通常还是按照大学的名气分配它招收员工的比例的,因为没有更好的衡量人才的方法。
因此,如果分数不够,与其去挤所谓的热门专业而选择一个相对差的学校,还不如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大学排名靠后的专业,当然前提是不反感这个专业。说实话,北京很多大学最热门的专业会比北大历史系这样的系录取分数还要高一点,但是世界各大投行和咨询公司宁可招一个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到了公司后再培养,也不愿意招其他相对差一些的大学的热门专业的学生。因为在它们看来,大家在本科学的那点专业知识,反正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选择好地点和大学之后,就要考虑专业了。选择专业有很多客观的考虑因素。如果没有非常喜欢的专业,吴军博士给出的建议是考虑家庭因素。
身处底层的人要完成到中产阶级的进阶,需要先掌握技能,就是这个道理。而中产阶级到精英阶层的进阶,则需要很多博雅教育。不同阶段和社会阶层,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有所不同。
因此,选择专业要考虑的几个因素应该是:
1. 国家层面的大机会
2. 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3. 专业的变迁和未来行业的机会
如果你将来主要的时间是生活在中国,那么在国家层面的大机会就是需要考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今天中国最大的机会在哪里?吴军博士认为是国际化。
中国的发展是举目共识的,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带一路”,推行亚投行,核心就是资本的输出和帮助全世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需要什么人才呢?是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为国家开拓海外市场的人。国家需要培养具有国际金融能力的领袖。未来,中国的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之路是一定要走的。
了解了大环境,接下来就要考虑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兴趣所在。我们的应试教育,没有给大家思考问题的机会,因此大部分高中生所知道的专业数量特别少。其实,大学的专业很多,并且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理解不同,因此选专业时,首先完全不需要将自己限制在自己成绩还算好的几门课所对应的专业里,其次去学校的网站上多了解。
具体到专业上,本科时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应面广的专业,以增加未来的适应能力,因为大学所学到的具体的专业知识,走出校门时有1/3就已经过时了,工作5年后又有1/3过时了,没有适应性就难以有未来职业的发展。
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一大半后来改了行。什么是适应性好的专业呢?作一些对比就容易理解了。比如数学专业的适应性比生物要广得多,金融比会计要广得多,从“万金油”似的专业转到很专、很窄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几乎不可能。
如果已经知道自己想选什么专业,恭喜你,如果还把握不定,不妨按照下面的几条原则作一些筛选。
1. 要优先考虑高势能的专业。所谓高势能的专业,就是指那些相对难学,而又相对是其他专业的基础的专业。比如数学专业相对计算机专业和商学就是高势能的,计算机专业相对管理专业是高势能的,在读研究生时从高势能转到低势能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绝无可能。
2. 不要一窝蜂地挤进那些过热的新兴专业,尤其是学校为了跟风刚刚开设的。那些专业常常师资力量薄弱,加上各个大学都在开设,将来就业竞争反而激烈。相反,一些被认为是基础学科的冷门专业,比如在理工科院校的数学、物理,文科院校的中文,对一些人来讲未必不是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相对容易进入。
3. 如果将来从事数学和物理学研究,是需要极高的天赋的。选这两个专业,打好基础后,将来是一定要转行的。在麻省理工学院,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是进入医学院和法学院,而直接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去了华尔街,真正搞数学和物理的很少。另外,在理科中,生物和化学虽然要容易得多,但从事这两个领域的工作极为辛苦,而且工作不好找,将来很可能也需要改行。
在选择专业时,还要考虑未来产业的变迁,那些会不断萎缩的行业最好避免。在过去的30多年里,摩尔定律是带动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进入IT行业和使用IT技术的行业的人发展得都很好,而逆趋势而行的人就举步艰难了。
今天人类已经到了智能时代,这是一个大趋势。
当然,不论选择了哪个专业,都有可能后悔。因此,如果不满意,也不要太沮丧,毕竟在大学比学习几门课程更重要的目的是从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变成一个社会人。
除了从老师身上学习,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也非常重要。如果你的未来靠不上爹妈,那么从踏进学校大门的那天起,就要努力和同学搞好关系,建立起一个好的朋友圈,这将受益终生。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到这,希望您继续关注。
欢迎大家去得到APP订阅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