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徽州98】喷喷香的蚕蛹,那可是高蛋白的食物
【舌尖上的徽州98】喷喷香的蚕蛹,那可是高蛋白的食物
司马狂/文
前段时间去淳安威坪镇讲课,见着路边有成片的桑树,于是和同行者聊起了大明王朝时期的“改稻为桑”。和威坪相距不远的吾歙,其实也是蚕桑的主要产区之一。我老家武阳在上世纪末期,就有缫丝厂和丝绸厂各一座。可这些年来,老家养蚕的人家愈来愈少了。曾经在蚕茧季节设卡拦车不让蚕茧外流的那些乡镇干部,如今哪里还需要吃这份苦。随着养蚕人的日渐减少,有一种美食,也就很难再吃到了,那便是——蚕蛹。
初见蚕蛹成为餐桌上的美食,是有一次父亲不知道从何处搞来此物。待我上桌吃饭时候,瞧着这么个奇怪的东西,好奇地询问着是什么。大人的回复,一下子让我惊诧不已。要知道,当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我也是亲眼眼见着,蚕从蚕子长成蚕宝宝再到“上山”结成茧的。幼年时候,总是对蠕动着的蚕有一种莫名的心悸。许是这种恐惧支配着我,又或许是蚕蛹本身的形态吓到了我,尽管父亲一再告诉我,这有多好吃。我却是始终未敢下箸,一如若干年后,友人请我吃喜蛋一样。
后来,年岁渐长,酒桌上侃大山的时候,有人说起蚕蛹。同桌之人,纷纷表示那是极其美味的下酒好菜。于是,我开始将信将疑起来,同时也苦恼着如今何处能觅蚕蛹的踪迹呢?身为老饕,有了这个念头,自然是要想办法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的,不然五脏庙里的神得跟我分道扬镳了。要吃蚕蛹,自然得去和丝绸相关的地方找。所幸的是,我认识深渡丝绸厂的淩总,于是在叨扰了多次以后,我腆着脸跟淩总说,能否来一份蚕蛹,满足一下我的好奇心。终于,在时隔二十余年后,我真正品尝到了孩提时代不敢吃的蚕蛹。
第一次吃的蚕蛹,干干的,瘪瘪的,那形态说是知了倒也有几分神似。下筷子夹一个来,扔进嘴巴里,小心翼翼的咬下去,本以为会如喜蛋一般让我瞠目结舌,不曾想却是一股子莫名的香味涌了出来。这香味,我很难准确形容它到底和我们常见的什么食物的香味类似,只是味蕾一下子被彻底打开。接二连三的蚕蛹下肚,没了最初的胆战心惊,多得是咀嚼过程中的享受。口腔中,因为自己的贪婪,一直萦绕着蚕蛹的香味。趁着香味浓郁,再抿上一口酒,那日子简直如神仙一般的享受。
后来,去深渡丝绸厂的次数多了,我逐渐发现蚕蛹的形态也是不同的。食客吃的蚕蛹,大抵有三种。第一种是蚕茧未做任何处理,直接剪开,茧里的蛹,如同被强行从温柔乡中拉起来的似的。此时的蛹其实还是活的虫,下锅油炸。此种做法,我是无法接受的,所以至今未曾尝试。第二种则是高温处理过蚕茧,里面的蛹已然死去,再剪掉茧,取出蛹来油炸。这种蚕蛹体态丰腴,圆圆的,咬下去,肥美而不腻。第三种就是我初次尝到的那种,之所以干瘪,是因为取出来的蛹,已经晒干了。三种做法,就会生成三种不同的风味。
取过蛹的茧,那丝也就断了,倒不是就此不能用了,而是那丝的品质就落入下乘。而蚕蛹的食客毕竟是少数,缫丝做成面料,才是大多数时候的常规举动。完整的茧,取完丝以后,里面的蛹,人们是不会拿来食用的,因为经过多番加工,那蛹已然不再是众人口中的美味。读书那时候,经常在缫丝厂见到地面上晾晒着很多的蚕蛹,还飘出阵阵味道。彼时无知,我还以为这就是父亲餐桌上的蛹。后来经过深渡丝绸厂淩总的普及,这才知晓这样的蛹,是用来做饲料的。你看,前后顺序的颠倒,就让蚕蛹的“食用者”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蚕蛹一物,不仅能让食客的味蕾得到充分满足,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极其宝贵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在高蛋白的同时,蚕蛹还富含多种氨基酸,并且没有过多的饱和脂肪,比起鸡鸭鱼肉蛋,那真的是营养价值更高,同时还没有发胖的担忧。蚕蛹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下油锅油炸,出锅后撒上点孜然粉,便是一道上品佳肴。当然厨师们为了让你更容易接受,也会加点洋葱之类的一起炒,去去腥。也有人用晒干的蚕蛹泡酒,更有甚至直接干蚕蛹泡茶,喝完水,直接把蚕蛹吃进肚子。这才是真正的老饕们的行事风格。
想回味,或者是品尝一下蚕蛹味道的朋友,可以直接驱车前往歙县深渡镇的丝绸厂,如今那里面已经改造成丝绸文化园。除了吃蚕蛹,也能参观学习丝绸文化知识。里面的厂区现在也正常生产,园区里还有住宿的客房,那真是相当不错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