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早知道——穆阳线面
穆阳线面是福建福安传统的地方面食。其生产和加工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680年前。数百年来,穆阳线面一直保持着纯手工制作的工艺,经发、捶、挤、搓、拉等九道工序精作而成,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有着不同的配方。穆阳线面的包装更是蕴含着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穆阳线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注被正式认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穆阳线面是手工拉制,经过太阳晒制而成,不能长期保存,但味道却非常的好,福建闽东一带人几乎都是吃这种晒制而成的线面。
数百年来,穆阳线面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其中的奥妙在于无法用机器取代的传统手工艺,其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仅从和面开始就需要娴熟的技术。
首先要选上好的精粉,配以适量的水,加上些许精盐,在盆缸里搅和成面糊,再和成面团。水、面粉、盐的配比都要恰到好处,老师傅在和面时,一般只是加水不加面粉,食盐的量还与季节有关,冬少夏多,这是跟热胀冷缩一样的原理。
和好面之后就开始“制条”。面师傅将和好的面团压扁,切成条状,抹些植物油,搓成小条,暂时盘入盆缸之内,同时洒些薯粉,以防粘连,待一会儿再把它挂到面竹上,这是面竹是一种专用的小竹棍,大约2尺长。
接着就是拉面了,这一道工序最为要紧,也最见工艺。速度、力道、条形都要拿捏得准,长度25厘米的小条,在一拉一捋之间,最长能拉到七八米长,学徒大概都要三年才能出师。
拉面时,要先把盘在盆缸里的面条挂在面竹上,然后将一端面竹固定在支架上,双手则握住另一端的面竹,屏气,躬身,马步,用力上扬,拉拽……一次不能拉得过长,拉好后就把这一端也固定在支架上,让自然风和太阳光晾晒;为了避免黏结,拉好上架前要适量撒一些薯粉,上架后还要不时地用细竹棍分梳。如此多次反复,一次比一次细,一次比一次长,一次比一次干,直到最后成品出来。当然,“下一次”与“上一次”之间要隔多久,要因时因地、因气候因季节而定。
其成品制出后,要分成一绺一绺,不能切断,收成大约0.6米的长度,然后用红丝线扎住“头部”称为“只”,一公斤分为八“只”,这就是传统的“红头线面”。福安当地百姓不仅过生日,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时,穆阳线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彩头”食品。因此在福安,线面亦有“寿面”之称,大年初一早上,福安人的第一道菜肴,必须是长寿面,寓意年年长寿。
正是这些特有品质、独到工艺和传统习俗,使穆阳线面成为风靡百年的产业,年产量30多万担,产值1亿多元,远销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省内等地。在畲族聚居的穆阳地区,穆阳线面已成为畲族百姓的重要收入来源,亦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然长期以来,穆阳线面多是家庭式传统手工作坊制作,依靠口口相传获得赞誉,但只依靠粗包装、没有自己的商标品牌,虽然早已成名可迟迟不见壮大。
想了解更多三农资讯请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三农法制调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