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个紫砂印泥盒 ,值700万?紫砂不只是做壶

印泥盒,又称印奁、印色池,用以储存印泥。印盒的起源尚无定论,宋代以前,用印多为泥封、色蜡、蜜色、水色等,并无后世所见之印泥。北宋以来,逐渐采用油印,为防止油料挥发,遂以瓷质粉盒保存。

曾巩在《冬夜即事》一诗中写道:「印奁封罢合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句中已提及印盒。

明代晚期,文人印兴起,印泥盒成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

传世的印泥盒形式不一,以扁圆矮小者为常见,盒内平整。所用材料有玉、石、竹、木、角、漆、金、银、铜、铁、象牙等多种,造型各异,雕琢精妙,可用可赏,以瓷质者为最佳。

《文房器具笺》云:「诸玩器玉当较胜于磁,惟印色池以磁为佳,而玉亦未能胜也。故今官、哥、定窑者贵甚。」

紫砂以其独特的质地,有着比瓷器更强的塑造性,是制作印泥盒的首选之材。

清乾隆 御制彩泥堆绘 山谷清幽印泥盒

中金国际(香港)2017秋季拍卖会

尺寸:厚3cm 直径9.1cm 重269.2克

成交价:RMB 6,978,200 元

2017年11月24日,中金国际(香港)拍卖有限公司,紫御清供—宫廷紫砂夜场,清乾隆御制彩泥堆绘,山谷清幽印泥盒,以人民币6,978,200元的高价成交,为史上最贵的紫砂印泥盒。

此印泥盒段泥为胎,质地细腻,隐然有珠玉之泽,备具宋绢历久之色。器小巧甜雅,浑圆周正,工精艺美。

盖顶部微微隆起,张力十足。盖、身子母口套合,直壁、作玉璧底,体线劲挺,轮廓分明。

底中央模印「大清乾隆年制」双行六字篆书款,结字秀雅,清晰有力,为乾隆官造文房器。

盖面以红、黑、黄、褐多种彩泥,堆刻赋色,绘山谷清幽之景于印盒盖面上,营造出水墨晕染浓淡相宜的效果,图景秀丽素雅,清气怡人,存四王之风骨。

其浓淡虚实,层次丰富,变化精妙,直追笔墨,在段泥沧古绢色的衬托下,深得宋元山水之真味。

近处一侧,山崖陡峭,石壁凌空的平台上,矗立四角凉亭一座。右边怪石嶙峋,蜿蜒迭嶂,石隙间灌木丛生,草叶青苔点缀。前方两棵大树交错而出,其一满枝金黄,另一婀娜苍翠。后方青松成排,直冲天际。

近处另一侧,山坡下一座青瓦屋宇若隐若现,树荫森森,与右侧凉亭隔空谷互为映衬。空谷延伸远方,有群山连绵,峰峦高耸,云气缭绕,雾霭缥缈,两行大雁划过天空,一幅凉秋袭来、雁南飞的画面跃然而出。

印泥盒所用的堆泥彩绘技法,可追溯到雍正时期。查阅文献,可知皇室文房器胎体上的图样,由御用宫廷画师绘制,这些画面在当时有着固定的图样。

清代宫廷紫砂壶属实用器,而书房中的文玩器则是艺术品,数量不多,皆质量上乘,级别不可同语。清宫旧藏门类中,尤以笔筒和砚台最为常见,印泥盒极为稀少,可谓凤毛麟角,极为珍贵。

董邦达(1696-1769),清代官员、书画家。字孚存、争存,号东山、非闻,浙江富阳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授编修,官终礼部尚书,谥文恪。好书、画,篆、隶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师承四王,善用枯笔,而气势磅礴,别开生面。

在乾隆时期,最受皇帝推崇的宫廷画家莫过于董邦达,他的作品数量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其他宫廷画家。乾隆帝对其大加赞赏,为之题识者甚多。

从资料记载看,清代内府收藏其作品的数量之多,在当时几乎无人可比这件印泥盒的绘画原本或许便源自董邦达之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