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吴熙载的《欧阳永叔隶书卷》

吴熙载(1799-1870年),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欧阳永叔隶书卷》

吴熙载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也即邓石如的再传弟子。他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熙载的《欧阳永叔隶书卷》为纸本,隶书,30×131cm,收藏不详。

释文:欧阳永叔游长寿山,见苔花绣成四字,曰神清之洞。中间流水潺潺,界以青松朱扉,惟忠孝列仙居之。颖之七兄大人正,弟让之。

作者声明:本人书法图片均属于自制原创,图片质量上乘。本人发文宗旨就是为朋友们提供高质量图片,供朋友们学习鉴赏之用。

但根据头条要求,一篇文章如果想声明原创,须写300字以上,且内容至少70%要为原创。本人如果只写客观内容300字,但头条会认为这300字的客观内容达不到70%原创要求——对我的原创图片这一文章的主要部分好像视而不见,故会作扣分处理直至关闭“原创”标签功能。

本人的文章,文字内容一般较少,图片占全文80%以上。尽管图片占全文绝大部分篇幅而且是原创,在头条看来,都不可以声明是原创文章,并会作扣分处理。本人将在扣完分后不再发书法类文章。

那么,我的一篇文章,80%篇幅是图片(全部为原创图片)+20%是文字,这种文章到底是不是原创作品?头条认定我这种以图片为主的类型的文章的认定原创标准是否合理?

本人认为即使一个字也不写,我的文章也是原创。

感谢阅读!

(0)

相关推荐

  • 丰腴饱满 | 吴熙载隶书卷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 ...

  • 吴熙载高清隶书

    吴熙载原名廷扬,字熙载,后改字让之,江苏仪征人.吴让之一生无功名,吴熙载的行.楷学包世臣,篆.隶学邓石如.邓石如是包世臣的师父,因此可以说吴熙载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邓石如的隶书收取汉隶精华,形成个人风 ...

  • 吴熙载隶书《欧阳永叔卷》,肢体舒展,颇富古意!

    吴熙载(1799-1870) 原名廷扬,字熙载 后以字行,改字让之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诸体皆擅而篆隶功力尤深 他的小篆圆劲流美,为世人所重 其隶书结体中心紧敛 而肢体舒展,颇富古意 被誉为清初篆隶书 ...

  • 吴熙载 隶书《欧阳永叔卷》单字帖

    释文:欧阳永叔游长寿山,见苔花绣成四字,曰神清之洞.中间流水潺潺,界以青松朱扉,惟忠孝列仙居之.颖之七兄大人正,弟让之.

  • 吴熙载《欧阳永叔卷》篆隶书体创新者之一

    吴让之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 时即追摹秦汉印 ...

  • 篆刻家写的隶书就是美:清代吴熙载的《欧阳永叔隶书卷》

    [原创图片,严禁盗图] 吴熙载(1799-1870年),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欧阳永叔隶书卷> ...

  • 吴熙载的篆隶

    研究前辈书家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书家或家学渊源,或后有奇遇,这才在书法上有了一番成就.可今天讲到的这位却是一生平凡,并无值得大书特写的人生经历,惟以艺鸣,而颇为时人所重.他就是晚清篆刻大师-- ...

  • 【】清代王图炳 行书卷

    王图炳(1668-1743),字瀓(澄)川,号麟照.慎悔道人,清.江南华亭县(后松江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人,太常寺博士王顼龄之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御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 ...

  • 文征明 隶书卷

    文征明,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书法上他的小楷被誉为"明朝第一".到了晚年时候,他已经是一代书坛宗师了,八十多岁还每日坚持写字,每一 ...

  • 清代王图炳行书卷

    王图炳行书卷(作于雍正六年1712年) 王图炳(1668-1743),字瀓(澄)川,号麟照.慎悔道人,清·江南华亭县(后松江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人,太常寺博士王顼龄之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

  • 唐隶与清隶的区别——唐人隶书以楷法书之,清代的隶书取法汉碑

    隶书,自先秦至当代,在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规矩有则,法度易掌握,操作简易,实用美观,深受各代人的喜爱.但由于时风的影响,各代隶书的命运则是不同的. 从书法发展史来看,隶书有两个 ...

  • 陆明君:刀斧之下的“篆隶笔意”:清代碑学建构中的误读

    在清代碑学的建构中,从开始关注北碑到对北碑的渐次赏悦与推崇,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人们寻求到了北碑中所蕴涵着的"古法"或"篆隶笔意",从而确立了北碑的正统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