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好这份“服药喝水指南”
当我们需要服药时,总是离不开喝水,这个动作看似简单,里头却蕴含着大学问。
许多药品在给到患者时都会标注服用方法,但一般都局限于告知一日需服用几次,至于要用多少水量配合送服,还需依靠患者自身的常识。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些人吃药时小小片剂就能配上一大杯水;有些人则不喝水或只喝一两口水送服药物……殊不知,这些做法不仅可能导致药效大打折扣,还可能给身体带来其他健康威胁。
“现在的药品种类繁多,服用方法也各不相同,比如最常见的片剂与胶囊,它们所需的送服水量就不一样。”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蔡鑫君表示,吃药时一般都会要求以白开水送服,如果以市面上常见的矿泉水瓶(一瓶大约500ml)为参照,寻常的小型片剂需辅以1/5至1/3瓶水(100-150ml);而胶囊所需的送服水量就要略高于片剂的,以免水量不足使得胶囊外膜黏附食管壁,通常需要饮下半瓶水(250ml左右)。
不宜饮水或仅需少量水送服的药物
有些药物的起效方式特殊,用药时要少喝水,比如以下几类药物:
●含服药
类似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主要由舌下静脉吸收,在患者发作时需要将其置于舌下含服,不可咽下,服用后30分钟内不宜喝水。
还有一类是含片,含服时要把药片放于舌根部,尽量贴近咽喉,使药物保持较高的局部浓度,含服后30分钟内尽量不要喝水。
●止咳类药物
止咳糖浆、甘草合剂等药物需黏附在发炎的咽喉部而发挥作用,喝水过多会将药物冲掉,降低药效。
●胃黏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等,此类药物的起效方式相当于给胃“贴膜”,阻止酸性离子弥散。服药后无论是进食,还是大量喝水均会影响起效过程。
因此,为保证此类药物在胃黏膜上的良好覆盖,建议在餐前1小时或睡前服用,服药期间应少喝水(50-100ml)。
●缓解腹泻的药物
若该类药物(例如蒙脱石散)在服用后摄入过多水分,会影响药物吸附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因此,一般该类药物说明书会明确标明药物与水的服用比例。
●含漱剂
此类药物主要用于咽喉、口腔清洗,有去臭、防腐、收敛和消炎的作用,是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辅助治疗药,该类药物不能吞下,含漱后不宜立即喝水。
服用这些药需要大量饮水
当然,还有一些类型的药品在送服水量方面有着严格要求,特别注明需要大量饮水送服。
●抗骨质疏松药物
有一种抗骨质疏松药物在服用方法上有着独到的讲究,它就是阿仑磷酸钠。
由于该类药物对肠胃刺激较大,一般都建议患者早晨起床时吃,特别是服用剂量较大的人群,更应该在每周固定的早晨吃。
为减少其对胃部的刺激,在服药时可选用100-200ml温开水送服。服药后最好保持直立状态30分钟,千万不要躺下,否则容易对消化道造成强大刺激。
●抗痛风药物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例如苯溴马隆、别嘌醇,服药期间建议大量饮水,以免在排泄的尿中由于尿酸过多导致尿酸结晶,必要时可以同时服用碱化尿液的药物,有利于尿酸排出体外。
●抗菌药物
磺胺类药物(复方磺胺甲噁唑、柳氮磺吡啶等)和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诺氟沙星等)的代谢产物溶解度低,易在泌尿系统析出结晶,从而引起结晶尿、血尿等,所以服药期间要多喝水。
此外,四环素类药物(多西环素等)对消化道有刺激,应加大送服的水量,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
●抗肿瘤药
该类药物(例如伊马替尼、氟尿嘧啶等)对消化道刺激性较大或者代谢物有肾和膀胱毒性,用药后宜多喝水(300ml以上),以减轻不良反应。
●解热镇痛药物
此类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多为有机酸,停留于食管局部溶化后,腐蚀食管黏膜引起食管损伤,服药时多饮水可避免食管损伤。
此外,该类药物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排泄,服药后多饮水有助于机体大量排尿以排泄体内药物的代谢产物。应用解热药会使患者大量出汗,多饮水可使体内水分得到及时补充而避免引起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