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实录】干货:刘艳坤《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如何破冰?》上
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如何破冰?
语音实录
创意作文私享会-第十七期
刘艳坤,混迹于大陆最南端——湛江,小学语文教师。从成为教师的那天起,她一直在探索的路上,做教育旅途中的行者,以行者的眼光去发现,去探索,去体验,去感悟,去丈量孩子们的世界。
大家好,主持人的介绍让我真是惶恐,不敢说讲座,只是和大家分享交流,今天的内容是“小学作文怎么教?”关于这一点存在很多困惑,比如:好的作文是靠老师教出来的吗?多读课外书一定有助于写好作文吗?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怎么办?如何打破现在作文教学的困境?如何完成破冰教学?
我想举本周三的我的作文课例子来说明。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内容是关于童年生活的,单元练习则是让同学们描写自己的趣味经历。现在孩子们正处于童年阶段,如何让同学追溯描写童年故事?
我想以《木桶》为例讲一讲我的做法:
一、这个办法让语文只考十分的学生产生了写作文的兴致
《木桶》一课中,常规教学是读懂字、词、句,再串联起来理解。而我会在其后特别加上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这句话的意思。然而我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对背诵、照搬教参解释习以为常,即使要求以自己的语言来复述,也会倾向于照本宣科或沉默不言。对此,我采用了鼓励的政策,鼓励学生开口说话。我将自己的教师角色淡化,变身成当下流行的相声演员“小岳岳”,以此吸引和鼓励学生。
我不讲诗,先讲故事:“老师小时候啊,家里特别穷,那时候我会去放牛、放羊还有鸭子。”
同学觉得很新奇,纷纷感叹老师幼年的经历。
“那时候,甚至老师连买雨衣的钱都没有。但是我的爷爷会用稻草给我编出一个大袍子,特别帅气,很拉风的感觉。”
“哎,这不就是蓑衣吗,老师?”一个从来不会开腔的学生说。
“是啊,这就是蓑衣。当时老师披着大蓑衣,走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
“那就是‘草铺橫野六七里”吗?”学生被吸引了注意力,继续说道。
“是的。那个时候的确是风景秀丽,可是现在都被高楼盖住了,被毁掉了。那个时候放牛的我,总觉得没什么意思呢,我就会去抓抓蚂蚱,唱唱歌啊,还会和远远的小伙伴用柳条做成的柳笛相互交流,那个声音很悠扬,很好听.....”
“这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吧!”他继续说,我朝他竖起了大拇指,你可以看到他很满足,很高兴。我继续说道:
“回到家以后,我真感觉‘饿死宝宝了’,一口气吃了八个肉包子,涨得躺在房前,养膘。”同学们哄堂大笑,一起喊出: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有的同学对我说,老师你的童年这么有趣啊。
我回答他们:“你们的童年也很有趣啊,你们都那么开心快乐。”
“哪里有趣啦老师!每天上学、写作业,回家也是这样,哪里有时间看月亮?”A同学说。
“我觉得挺有趣的啊,我和你一样也上学、写作业,但我的乐趣在变成了‘高手’。打飞机游戏里的高手!”B同学反驳。
整个班里又爆发出一阵笑声。
B同学聪明,但时常溜号、厌学,以致常考个位数分数,名列倒数:“在学校里我该学学,该吃吃,但是我回到家里就成了‘大侠’,连续好几天都上了排行榜呢!”
“什么排行榜呢?是罗斯福财富排行榜吗?”我故作惊讶地问他。
“才不是呢!是打飞机的微信排行榜!老师你才不懂呢,打飞机是很有技巧的呢!”
“那你来说说需要什么技巧吧?”
“首先需要眼力,其次要手指灵活度,最后,最重要的还是脑子,像我这样!”全班都发出善意的笑声,这时候课堂就活跃起来了,但是需要老师控制。
“那你学习的时候为什么没总结这些技巧呢?”
“上课学习多无聊啊!我觉得我上了排行榜比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厉害多了!”
“那你可以把怎么样上头条的经验写出来,做成一个攻略和大家分享啊。”我鼓励他。
听到这里他惊讶地跳起来:“你不要整我啊老师,我不会写,我一写字就是没脑子了,手也疼,眼睛也疼,哪里都疼。”
“无文字无真相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学习。”我特意激将他。
“我好多字不会写,你们还要求写好词好句。”B同学开始搪塞。
“字不会写用拼音吧。”
“拼音也不会啊。”
“拼音也不会就画画吧。”
“画画啊,这个可以有。”
“那很好啊,我们不要求好词好句,只要你动笔,能写多少写多少,只要带着感情就好。”我鼓励他。
“这样也可以的吗?我以前这样写,经常会被打零分。”
我安慰他说“不会的”。由此,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如果没有那些限制,更有抒发的愿望了。但是B又说,好多字不会写,比如“悲催”的“催”......其实,聊到这里我真的感觉很无奈,很多同学基础功不好,意愿又不高。
“其实你画画,写上一句两句话,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有个作家叫吉米,他的风格就是一句话配上一幅图,这样的抒发也是很好的。”听到这里,B同学就掏出作业本,开始行动了。在本子上画出了自己的头像,写了几个句子,虽然句子不通顺,也有错字,但已经足够令人欣慰。
我们知道,拥有一定生活体验的孩子是有一定能力可以写好文章的。但是,现在流行的课堂作文的要求是:立意要拔高,字数有要求,还要结合一定的回忆、想象、感情抒发。这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在我来看,往事就如碎片,需要生活的沉淀,才会在某个瞬间,因某些场景和感悟打捞起那些碎片。
只要同学敢写,愿意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从教学角度来看,设计上得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写作文,不能一味要求和拔高作文水平。B同学从一句一段开始,到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