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往事:垒烟囱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01期

鲁北往事:垒烟囱

文/扈忠信
小时候,最爱看的电影是《小兵张嘎》,黑白色的。多少年了,有段画面至今仍然萦绕脑际。嘎子和胖墩做摔跤游戏,嘎子在连败的情况下,咬了胖墩一口,胖墩摔倒在地。嘎子受到伙伴的唏嘘、大人们的呵斥,无聊地爬上了屋顶玩耍,忽然看到胖墩抱着柴火往屋里送,烟囱里冒着浓浓的烟雾,嘎子心生一计,抱着柴草爬上胖墩家的屋顶。把柴草塞进烟囱里,呛得胖墩爷俩咳嗽着跑到屋外……
在老家,我爷爷留下三间土坯房子,坐落在村子西北角。向西是驼峰似得荒沙地,如山峦起伏的沙岗上种满了蓖麻子,大大的叶子忽闪忽闪地随风摇曳。我家的土坯屋子矮矮的,骑着一堵连接屋角的围墙,或着沿着山墙附近的草垛,便能爬上屋顶。母亲经常让我爬上屋顶“打烟囱”。用绳子系上一个铁秤砣,秤砣上拴上些茅草,顺着烟囱放下去提溜上来,再放下去再提溜上来,把烟道里灰尘扫净,然后倒进一桶水冲一下,灶台的火苗燃烧地就旺了。低矮的小屋里,飘起了饭菜的香味……
老屋顶子的屋脊很缓,厚厚的红泥覆盖在苇箔上,结实不漏雨。每到三伏天酷热难当时候,我和弟弟、妹妹就爬上屋顶,铺上草甸子躺在屋顶上摇着蒲扇乘凉。看着满天的星星辨认着北斗七星,望着流逝的星星会“嗷嗷”地叫着、唱着。十五的月亮升到寂静的天空,圆盘上有一片淡淡的黑云。听着远处传来的样板戏,一丝丝微凉、一片片温情透过心房,在夜空下,昆虫鸣响,蛙声缠绵……
十九岁那年,家里翻盖了新房。里外墙都得泥。先泥外墙,再泥里墙。泥里墙时在墙角留下烟道,一般是在北墙与东墙或者是北墙与西墙夹角。顺着墙角砍出土墙的两个切面,在切面上把秫秸或是芦苇栽得长短适中,粘上泥,摆放均匀,再覆盖上红泥。与墙体一起连泥三遍,第一遍粗泥,用茅草和泥,填充土坯墙上的缝隙,第二遍泥是用铡过零碎的茅草和泥抹平,第三遍是掺着麦糠的细泥。
盘好灶、炕后,再就是垒烟囱了。那时,盖的房子都很高、屋脊也很陡,上去后还得踩着两片“钢瓦”契合的中间部分,生怕踩破瓦片屋顶漏雨。钢瓦是一种用煤矸石烧制的瓦,比泥瓦结实但很薄很脆。我和瓦匠把红砖用篮子递上去,再用泥兜顺着梯子把和好的红泥提溜上去,先盘底座再垒烟囱,烟囱上面盘上与底座大小相同的顶子遮挡风雨……
午饭时,枣树下摆上小桌,一壶茶、一茶碗酒、一盒“小丰收”烟卷、几个小菜,吃着白面烙饼、葱炒鸡蛋。我和师傅伴着泥土的芳香,侃着村子里的奇闻趣事,盘灶、盘炕、垒烟囱的工序。烟囱垒好了,就剩下雨罩了,把耳朵凑近烟囱口听听风声,再在灶口点燃一把干草试试风力,看看灶口冒烟不冒烟,活计简单,技术却不简单。
冬天,大雪飘飘,纷纷扬扬地下个没完。窄窄的街巷静静的,偶尔的犬吠回应着茫茫白雪。这时候,人们卧在家里,聊天、喝茶、睡懒觉。有时凛冽的寒风夹杂着沙尘,透过门窗飞进屋里,一家人围坐在灶边、炕上取暖。风越大烟囱越好使,土炕越暖和。夏日,南风刮起,各家的烟囱都不好用,倒烟。屋里热了,烟囱无声无息。这矮矮的饭屋、矮矮的烟囱,布局简单。一个野灶连接着一溜土炕,土炕上放些油盐酱醋,低矮的烟囱曾经飘过淡淡的烟、黑黑的油烟。淡淡的烟雾是烧柴草的,黑黑的“油烟子”漂浮着的是烧石油的,人们把路边撒落的石油用瓦罐装起来,卸载到宅子一角的“油窝子”里,做饭当柴烧。因为那时的荒野秃秃的,沙土遍野,连茅草都很少。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街坊们有两个忌讳,只要是烟囱不冒烟的,就证明没做饭,那就缺粮断顿了。大门紧闭就是不和人们“犯传换”(不来往),自家过日子发不了大财。因此,哪怕是烧一锅开水,也得点燃“灶库”暖暖炕;不管是阔气的木板大门,还是栅栏小门都是开着的。每到傍晚炊烟升起,饭香、草香灌进鼻孔,香香的,醇醇的,有时还夹杂着牛粪的味道。屋前的土路上,劳作的街坊们赶着牛车、马车,载着农具,推着着茅草,载着浓浓的乡音回家。夜幕垂下,那声音依旧缠绕,嬉笑声、吆喝声、吵闹声,此起彼伏……
祖先依滩而居,头枕黄河的涛声而眠,脚踏泥土而作,伴着袅袅炊烟,嗅着泥土的芬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甘甜的黄河水滋润着黝黑的面庞,繁衍生息着,接力着生命。高大威猛的汉子粗犷仗义,柔情绵绵的女子漂亮妖娆。畅饮着青藏高原奔袭而来的浊水,黄河口人家口口相传着他们的故事,就像黄河泥沙裹挟而来的种子,繁衍着的美丽,栖息在泥土的芳香里……
时过境迁。当年新盖的瓦房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砖瓦房的四合院。我和家人离开了这片土地,聚拢在喧嚣的小城,离土不离乡。回忆往事,有时苦涩,有时甘甜,有时心静如水,有时涛声依旧。
记忆在过往里流淌,心头泛起幽幽乡愁,像一杯香茗、一杯浊酒……
又见炊烟升起。垒烟囱的那段记忆,印记在心里……
作者:扈忠信,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人。从事文字30余载,作品偶见报端,喜欢书写乡愁糸列文字。
(0)

相关推荐

  • 《摔跤》读后感

    为了写清楚读后感,我们也分了三步走. 第一是回顾读后感的写法.必写的部分是主要内容,哪些关键词句打动了自己,读后的感悟. 接着梳理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性格特点:练习说了<摔跤>一文的主要内 ...

  • 中篇小说《陈年往事》第四集 作者/刘锋

    中篇小说 <陈年往事> 作者/刘锋 第四集 吴栓把粪连夜弄回家,一晚上不是做梦就是回想 ,没睡好.第二天,吴栓领上社员们照旧到西河滩翻地.看着边劳动边唠嗑的社员们时不时的发出笑声,他心里七 ...

  • 远去的节日--春节往事之谢灶

    远去的节日--春节往事之谢灶 文/航坞樵夫 腊月廿三咏灶神 云车渺渺逝如烟,算去民情已达天. 口抹甘饴心歙歙,文成锦绣意拳拳. 凌霄殿上微臣奏,灶突堂中铁笔悬. 皆为聪明还正直,四方巡狩代君权. 我们 ...

  • 纪保成 :透过炊烟的母爱

    导读 我用相机定格下许许多多炊烟的镜头,将相片拿给身边的战友看,他们指着照片里的炊烟,说像一种乡愁.像一只风筝-- 透过炊烟的母爱 作者:纪保成 又见炊烟升起,思念奔涌心间."想问阵阵炊烟, ...

  • 鲁北往事:过年走亲戚

    一提到过年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走亲戚,走亲戚是我们博兴当地的方言,就是亲戚之间互相走动拜年的意思,然而依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走亲戚得是男孩儿,未出阁的小女孩不走亲戚,所以作为女生的我来说其实没怎么走过亲戚 ...

  • 鲁北往事:窑厂岁月

    小时候,经常听老家人说:"好男不上窑厂,好驴不进磨房."并不是说在窑厂干活的男人都不是好男人,拉磨的驴就不是好驴,而是说窑厂的活儿太累,但凡有点其他的出路,哪个男人也不愿去窑厂受那 ...

  • 鲁北往事:村里来了要饭的

    爷爷七岁去要饭, 爸爸七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七岁了, 高高兴兴把学上. 幸福全靠毛主席, 翻身不忘共产党.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小学时候一篇课文里的一段顺口溜,说的是在万恶的旧社会许多老百姓摆脱不了要 ...

  • 鲁北往事:挑水那些事儿

    印象中村里有两口水井. 最早的那口水井在老村的北边,顺着村子中央那条通往姥姥家的南北路一直往北走,过了小桥,经过一片场院,大约一里多地就到了.水井就在路的东侧,中间只隔着一条小水沟.井台周围长着几棵老 ...

  • 鲁北往事:上河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上河工"这件事不会有什么印象,对"河工"一词也会感到陌生.河工,是整治河道等工程的总称,是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鲁北往事:上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方政府经常利用"春冬两闲"时节,组织辖区内18-45岁的青壮年劳力,实施一些沟渠开挖.水库修筑.黄河坝增高拓宽以及对现有沟渠.水库底部的淤泥予以清理.外运等大 ...

  • 鲁北往事:取水记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课堂上,正在进行一篇题为<扁担的一生>的阅读训练讲解.文章题材距 ...

  • 鲁北往事:挑水

    "铁大汉踢了鞋,唱着去,哭着来."这个谜语一说出来,许多八零后以前的人们马上都会说出来答案.对了,答案就是挑水,因为生长在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挑过水.去挑水的时候,两只空铁水桶前后左右 ...

  • 鲁北往事:卖猪

    小时候,家里的院子西南角有一个猪圈,上面是三个平方左右平台,下面是两米多深的粪池,中间一个斜坡马道.年初买一只猪仔,年末出栏卖了过年,秋后还能挖出一坑猪粪上农田.不仅我家这样,村里家家都如此,并且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