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农民们刚刚挣脱“封资修”的思想桎梏,农村的集贸市场开始蓬勃兴旺起来。这时我大哥已经初中毕业,他是家里唯一成长起来的男劳力。当时我们家尽管已经能够填饱肚子,但却贫穷得一清二白。大哥想帮着母亲把这个六口人的家庭重担分担一下。他看到村子里有人赶集卖布挣钱,就也想试试。起初,父母并不同意。父亲担心的是,经商容易使人变得奸诈,好好的孩子一旦经商就会变得不实在。母亲忧虑的是,家里根本拿不出供大哥经商的本钱来。但是大哥一心坚持,母亲也觉得除了这条道也没有更好的路可走,就帮着说服父亲放手让大哥试试。大哥开始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到乡里市场管理所去注册登记,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然后请人焊铁架子,打苇帘子,买竹竿,修车子。母亲则把家里喂养的黑山羊卖了,又到亲戚朋友家借了些钱,终于凑了200多元钱交给大哥做本钱。大哥坐上公共汽车,到北镇(现滨州)布匹批发市场去提货。第一次提来货到家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钟了,母亲担心的一趟趟到村口翘首等待。夜幕初降时,终于看到大哥用自行车驮回来一个大包袱。母亲帮着哥哥卸下来放到土炕上,我们全家人一起趴在上面用煤油灯照着一遍遍地看不够。有做被子用的花被面、被里子;有做鞋用的条绒和黑斜纹;有我喜欢的小碎花的确良、乔其纱,有做裤子的迪卡.......我们全家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好看的布料,兴奋地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宝贝,想象着这些布摆在集市上人们争相购买的火爆场面,家中升腾着对未来红火日子的憧憬和希望。我更是高兴地在土炕上翻蹦子:赶集卖布喽,卖布喽!赶集可不是个轻快活。最初大哥用自行车载着布去赶集,把布用包皮裹了,用绳子系在自行车后架子上,再把铁三角架绑在布后面,长竹竿则顺着挂在车子把和后座外侧,这一车子的负载可真不轻,有时能把车子前把压得翘起来,骑上更是晃晃悠悠的。寒暑假里,我经常帮着哥哥一起用自行车载着布去赶集。最远的集是阳信县城大集,离我们家近40里路。有时遇上顶风,骑到集上就出一身大汗。早上四五点钟就要起床,早饭和午饭都在集上胡乱对付着吃,冬天天短,晚上散集回来天就黑了,两头不见太阳。早上披星戴月走,晚上夜色茫茫归。顶严寒冒酷暑,风里来雨里走,非常不容易,但大哥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赶集也是件很快乐的事。到了集上,大哥先扎架子,把铁三脚架支起来,用绳子绑上竹竿,上面铺上苇帘子,帘子上再铺上布包袱。架子扎好后,把一捆一捆的布整齐地摆在架子上,等着来来往往赶集的人挑选。有时货多了,还在案板后扎高架子,用木板支起来,把好看的花布竖着摆放,能让赶集的人看到花布漂亮的图案,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卖布嘴巴必须得甜,只要有人到摊位前看,哥哥就主动介绍说:“大姐,这是今年最流行的花色和布料,扯一件做衬衫穿在身上肯定漂亮。”“这块布料最结实耐磨,做裤子最好。”哥哥的布卖的特别快。一开始我只帮着哥哥看案子,找零钱。但后来买布的太多,哥哥自己顾不过来,我就让哥哥把价格给我记下来,我还学会了与人讨价还价。再后来我也敢给人扯布了。扯布可是个技术活,用尺子量好尺寸,一手抓着标记点不放,另一只手拿剪子剪一个小口子,然后把布捋过来对齐,让买主拿着另一端用剪子顺着剪过去。如果对不齐就会剪斜了,一块布斜了,后面的就会跟着斜下去,布料就废了。经过一段时间地锻炼,我已经敢下剪子了,是哥哥很好的帮手。我们兄妹在集市上体验着挣钱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当时我十四五岁,大哥十八九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艰苦的岁月里,我们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自力更生。如果不是后来我考上中专出去读书,我想我可能就会跟着哥哥一直卖布了。几年后,哥哥生意越做越大,自行车已经装载不下。母亲就用哥哥挣来的钱,买了一头小毛驴和地排车,哥哥就天天赶着驴车赶集了。我家的小毛驴特别聪明,说来很神奇,农村一集五天,哪天赶哪个集,走哪条路线,不用哥哥说,毛驴自己就能走去。有时,哥哥在驴车上睡一觉,睡醒后地排车已经稳稳当当地停在哥哥的摊位前了。毛驴成了我家很忠实的一个成员。哥哥也对它特别好,精料粗料搭配着饲喂,毛驴身上的毛油亮亮的。头顶上还顶着个红缨子,大眼睛忽闪忽闪得很精神。哥哥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却从来不落在毛驴身上。尽管哥哥卖布,但我们家里人身上穿的和家里用的布却都是布头和残次品。好布是舍不得自己用的。但我依然穿得比别人光鲜漂亮。那时流行大喇叭裤,上面裤身窄窄的,下面裤腿又肥又大,像喇叭状。记得当时流行的裤腿大多是7寸半,更夸张的还有8寸的。上身花衬衣,下身大喇叭裤,脚上一双尖头皮鞋,头上再戴一顶方格鸭舌帽,再戴一副茶色墨镜,简直是酷毙了,比当下的李敏镐、宋仲基还帅。我经常穿着裤缝笔直的喇叭裤,在同学们面前神气。哥哥用卖布挣来的钱帮着父母盖起了砖瓦房,结婚后依然靠卖布为主业,陪着哥哥一起赶集卖布就换成了嫂子。后来毛驴车换成了机动三轮车,再后来哥哥在乡镇驻地盖了楼房开了布店,日子也变得越来越好,但哥哥却因为长期赶集站立落下了一身的疾病。眼下,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已经很少到集上买布料做衣服了,我更是很少再到集市上去买布,但回想起当初与哥哥一起赶集卖布的岁月,虽然艰辛却依然保存着那份美好和感动。
作者:杨玉美,笔名青杨梅。山东阳信人,现任滨州技师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滨州市作协会员。先后在《滨州日报》《鲁北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50余篇。作品以散文随笔为主,文笔细腻,情感真挚,多以描写读书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为主。近来关注鲁北民俗,已发表多篇反映乡情民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