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高古珠子和高古玉的朋友常常把孔道作为一个重要的鉴定点。目前网络上流行的观点通常是把高古珠玉的孔道演进(以三类主要打孔工具)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么划分的依据主要是由于石器时代的先民通常以石头、兽骨、木头等工具来研磨孔道;而进入青铜时代后,人们更愿意采用可以随时铸造的青铜工具进行研磨;进入铁器时代后,由于铁器比青铜硬度更大,古人自然更愿意用效率更高的铁器来研磨出孔道。三个时期打孔工具有明显不同,所以大致这么分是合理的;但仅仅分这三个阶段时间跨度非常大,且三种工具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发生进化和替换的,所以如此划分略显粗犷。
今天我们再细致一些来观察高古珠玉的孔道发展——不妨试试观察从石器时代的文化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的商代,典型青铜时代的西周和春秋,再到铜铁并用的战国,再到普遍进入铁器时代的汉代的典型器物的孔道,来尝试总结一下石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典型青铜时代、铜铁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孔道是如何演进的。
石器时代-文化期的孔道(以红山和良渚玉举例)
文化期的孔道通常由石质、骨质或木质桯钻(实心钻头)带动解玉砂,双面对钻完成。由于打孔工具硬度低,所以打孔效率极低,刚开始打孔时钻头不易固定,容易游走,所以孔道口明显外扩,孔道则又大又亮,中间对通的位置明显内收,对通位置的孔径明显小于孔道口。
早期青铜时代—商代珠玉
商代是早期青铜时代。青铜除了硬度较高(莫氏硬度约4-5)以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是可以按需进行铸造。商代先民用青铜研磨孔道明显比早期的骨质、木质工具效率高得多,但由于青铜的硬度仍然较低,相对于加工对象田玉和天河石(莫氏硬度6-6.5)、玛瑙(6.5-7)等高硬度的材质来说,青铜打孔的效率依然很低,加上刚开始打孔时钻头不易固定,容易游走,所以孔道口明显外扩,孔内壁依然光亮且有内收的情况(依然有石器时代孔道的影子,但孔壁相对规整,旋纹很多)。
成熟青铜时代—西周、春秋
有了商代祖先六七百年使用青铜的经验,西周的先民已熟练掌握使用青铜工具进行打孔的方法;加上青铜的配比和铸造工艺的不断演进,西周至春秋珠玉的孔道口外扩情况已远没有之前那么明显。对于薄的器物,他们可以从一侧直接钻通至对端,不再像之前一样需要双面对钻打孔了。这样钻孔留下来的痕迹非常容易辨认:一侧的孔道口明显大于另一侧;对于长孔道器物来说,孔道口的直径则明显大于中间位置的孔径。
铜铁并用时期—战国
考古结论认为中原的铁器始于春秋时期,之后铁器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工具,在战国至汉代逐渐得到推广使用。战国时期的珠子和玉器孔道有大有小,可以推测打孔工具既有铜器也有铁器。打孔方式明显成熟很多,孔道口外扩程度较小,且孔道相对平直。
汉代几乎全面进入了铁器时代,加上先民对打孔工艺的不断沉淀,汉代以后先民已经可以用铁制工具打出口部平整无外扩、孔道平直的长孔道了,随着铁制工具的不断演进和不断成熟,汉代以后珠玉的打孔技术几乎没有多大变化,这种先进的打孔工具和打孔方式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