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手工绣花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好友送我两双绣花鞋垫,做工细致,图案精美。垫在脚下,不仅舒适,还有按摩功能。据说这种鞋垫都有塑料模板的半成品,只要选好花型和各色毛线,用十字绣针法缝制即可。可在我的记忆中,作为女红的各类绣花均有着极为繁复的工艺流程。单是绣花方式和种类就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是刺绣、纳绣、割线绣、掇花绣。直到后来出现了缝纫机绣花及电脑刺绣,手工绣花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刺绣

我从记事起,就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绣花衣服。母亲这种绣法应属于刺绣,而母亲习惯叫“插花”。一般是用五彩线和最小号的缝衣针直接在棉布或者衣服上绣出各式花鸟,成品仿佛现在的电脑刺绣。这种绣法一般不用辅助工具,只要在布下面垫上衬纸即可。刺绣用的线是变色“把儿钱”,一绺一绺的,特别漂亮。母亲的一件绣品,需要好多天方能完工。这段日子也让我特别享受,似乎天天都有惊喜:今天绣出一朵小花,明天是两片绿叶,后天则可能是一只鸟儿在展翅。

因母亲善画,很多人绣花都要找母亲要花样儿,只要说出用途或喜欢哪类图案,母亲总能满足她们的要求。一般先是把花样画到纸上,再用复写纸描到绣布上。

插花

割线绣是那时较为常见的一种绣法,多是家庭主妇绣来做鞋子或鞋垫用。其绣法是把两只鞋垫或者鞋面对缝在一起,然后用粗棉线或毛线及大号缝衣针,按照设计好的图案来绣。绣好之后,再用刀子从中间分割开,形成一对儿图案对称的绣花鞋垫或鞋面。这样做出的鞋垫或鞋子结实耐用,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岁月里很受欢迎。后来我发现,新裁出来的地毯就像这种割线绣花成品,只是地毯比绣品要厚得多。

我至今尚保存着十多年前舅母为我绣的一双割花绣鞋垫。老人说闲着没事就想做针线,于是在其80岁高龄时重拾年轻时娴熟的女红技艺。舅母送我鞋垫时还一个劲儿念叨:“现在不兴这个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就当留个念想吧。”

割线绣

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姑娘们都用一种叫“挣子”(也有人称“绷子”)的竹质圆圈来绣花。上面绷上白布,布上有要绣的图案。那样绣出来的花质地很厚实,和母亲的“插花”不同,所用的针和线也不一样,听说这种绣法叫“掇花”。用一种特制的中空针,穿上各种颜色的线往绷布上面一针针扎下去然后拔出来,再扎进去拔出来,循环往复,要保证背面露出均匀的线头,一点点组合成花型。这样绣出来的花厚墩墩的,手感特别好。有人说这种绣法叫“俄罗斯刺绣”,是不是来源于俄罗斯就不知道了。

作为当时比较流行的“掇花”很能考验一个人的绣工,好的绣品看起来细密平整,没有丝毫起伏感。而刚刚学艺的人,则往往达不到。姑娘们如果有一两件拿得出手的绣品,将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会有人说:“看谁谁家姑娘手真巧,准能找个好婆家。”

掇花绣

那时也有类似现在十字绣的绣法,但要难绣得多。因为没有现在专为十字绣准备的面料,更别说有现成图案做比照,主要靠眼力和经验来绣。那时,制作十字绣鞋垫又称纳鞋垫,所以我把这种绣法叫“纳绣”。纳绣用的面料是加厚的棉布或用棉布打成的“夹子”。绣花针是一般缝衣针。这种绣法虽然没什么技巧,但对针脚要求特别严格,在我看来也是最为耗时的一种绣法。

那个年代时兴未婚女子给恋人做鞋子。后来,随着成品鞋的普及,鞋子不用做了,绣鞋垫却大行其道。这种鞋垫大多精美漂亮,一般绣鸳鸯戏水或者并蒂花开,精致得让人不忍垫在脚下。于是,有人干脆把它珍藏起来,作为永久的爱情见证。每有待嫁姑娘给自己心上人绣鞋垫时,周围姑娘们便凑过去取笑:“是给你那位绣的吧?让我看看。”被取笑的姑娘立马否认并伸手去夺,然而脸却涨红了……

割线绣鞋

必须承认,手工绣花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现代电脑刺绣的普及,加上手工制作的因繁就简,让广大妇女从如此繁琐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值得庆幸。可在这解放劳动力的同时,也剥夺了姑娘们一针一线为心上人劳作时融入的那种朴素而又细腻的情感,以及内心所洋溢的那份甜蜜与幸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作者:张淑春,山东无棣人,无棣县人民检察院一级检察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法制日报》《检察日报》《山东工人报》《当代散文》《滨州日报》《滨州电视报》等媒体发表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