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灯光好读书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一灯如豆,灯光在空荡荡的屋里摇曳着。
灯下一个埋头看书的身影,时不时搓搓冻得发红的双手,桌子上的书被一页一页翻过。他身上紧裹着一件破旧的棉大衣,双脚不停地颤动着。窗外凛冽的寒风呼啸着,从门缝往里挤,屋里冷极了。
这是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场景了。
现在,条件的确是好了。各式电灯应运而生。静谧的夜晚,落地灯下,坐在藤椅上悠闲地品一盏香茶、一杯红酒,或者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上上网、玩玩手机,很是惬意。明亮的灯光很适合读书做学问,但是读书的人原来越少了。
每每回想起过去读书时的情景,心里时常自责和不安。岁月消磨了青春,也消磨了那颗进取之心,激情澎湃的年代久远了。我很怀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学读书时的灯光。细心咀嚼没有电灯的那段岁月,一股柔情会油然而生。
那时白天上学读书固然很美好,晚上读书也别有一番情趣,这是现在的孩子所不曾经历过的。唐代颜真卿在《劝学》里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很早的时候就看过匡衡凿壁借光和囊萤映雪的连环画小人书,那时不懂深意,只知道说的是古人刻苦读书。
从记事起,就记得家里用的是煤油灯。一个玻璃的灯座上燃一根灯芯,昏黄的火苗轻轻跳跃着,大人们在灯下做着各种活计。那时,父亲是队里的会计,晚上常常在灯下算账、计工分,母亲便在一旁纳鞋底,我就在和父亲对着的一面看小人书或者做算术题。上小学的时候,作业不是很多,大多白天都能做完。受父亲的影响,我算题很快,每晚上总是让父亲给我在本子上出好几道题,我会很快地算出来。为了算账方便,后来队里给买了一盏带玻璃罩的泡子灯,比原来的灯明亮多了,我更是喜欢得不得了。父亲还把一张白纸中间弄个洞罩在玻璃罩上,于是灯下更明亮了许多。父亲一边打算盘,一边在账本上写着什么,我也在一边写写画画。夜是那样的安详。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晚上是要上晚自习的。晚饭过后,同学们陆续来到班里,于是一盏盏小油灯就亮了起来。
小油灯多是自制的,五花八门,墨水瓶做的居多。每人一盏,点点的灯光下大家静静地看书、做题,教室里弥漫着一股煤油燃烧的气味儿。同桌两人互相听写,互相检查背诵课文,偶尔也有打闹说笑的。每个教室都是这样的情景。教室里点点灯火,使人感觉是那样温馨。老师们办公用的泡子灯很明亮,老师在灯下很认真地批改作业,还时常叫我们去当面辅导。
四年级的时候,条件改善了,班里通过同学们勤工俭学有了班费,我们用上了泡子灯。冬日的晚上,我们四个人一组围坐在一盏灯下开始学习。教室的窗户是用塑料薄膜封住的,我们能听到窗外呼呼的风声,但是我们谁也没有觉得冷,有时候会把手放在灯罩上烤一烤,暖一暖,然后继续写字,那情景感觉真的挺好。就是在那样的灯光下,我背过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还背诵了《常用成语三千条》(当然没有全部背过)等。
那时的课外书几乎没有,最多的就是小人书,大家爱不释手,互相交换着看,有的同学晚上悄悄地看,被老师发现就没收了,于是我便回家看。还是那盏油灯,不知陪伴我了多少个夜晚。除了看小人书,我还借来高年级的课本自己看,后来我开始读小说了,先后读过《水晶洞》《西流水的孩子们》《敌后武工队》等,受到了很多教益。对文学之爱,也许就是在那时候启蒙的吧。
那时候正值家里盖房子,因为自己懂些事了,就帮家里做了很多活,学习也受到了影响。我们一家借住在村里的戏台上,屋里很乱,晚上学习就成了困难。也许还有别的原因,以至于年终统考的时候我在班里考了第四名,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当时我难受了好一阵子。我是很要强的,一向在班里考第一,被三个女生超过了,心里那个委屈啊,也许是虚荣心太强了吧。现在想来,有些好笑。
五年级的时候,班里就有同学辍学了,我感到很惋惜。晚上上自习的时候,我们用上了汽灯。可能是学校照顾我们毕业班吧,汽灯是很明亮的,大家非常欢喜。我的学习自然也格外努力。我和另外一个同学负责为班里点汽灯,也是一个技术活,尤其是换灯罩,得小心翼翼的。换好灯罩,打足了气,点燃了挂在教室中央的高处,于是教室里就亮堂起来,大家学习自然也用心了许多。我受老师之托,晚上带领大家上自习,还经常给同学们讲题,我记得给大家讲过“的、地、得”和“着、了、过”的用法。
晚自习放学后,我因为离家很近,于是还会留在教室里继续学习一阵子。我又点起自己的小油灯,开始埋头苦读。
作为农村孩子,饱尝了生活和劳动的艰辛。那时候要是跳出农门是很不容易的,一般就是通过好好读书考上学,或者是入伍参军提干两条出路。“自古寒门出贵子”这话也是一个很好的见证。俗话说,“近朱者赤”,我受到了周围邻居的耳濡目染。
西邻兆水那时候上高中了,家里真的很清苦,往往连咸菜也吃不上,为此母亲曾多次接济过他。他在家的时候,每每读书都到深夜,昏暗的油灯熬白了他很多头发,有时候晚上去他家里串门,他总是在灯下苦读。他极其迷恋数学,很崇拜华罗庚和陈景润,以至于严重偏科而高考落第。即使如此,他还是义无返顾地钻研数学,为此他父母时常唉声叹气,村里人也都说他是“书呆子”。别的不说,他那好学的精神的确深深感动了我,也影响了我。
北邻王敏哥家两个孩子都上高中了,学习也是极其刻苦,我每次去他们家里玩,兄弟二人都是在很刻苦地学习。尤其是冬天,屋子里没有火炉,非常清冷,煤油灯下,他们依然都在苦读。村人们对王敏哥说:“这俩小子都不小了,能给你挣工分了,还让他们念个啥劲啊?”尽管如此,王敏哥不为村人的话语而动,仍然默默支撑着让孩子读书。几经努力,在村人羡慕的目光里,兄弟二人都考上了高中中专,一时成为村里的佳话。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自然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小学毕业的时候,我的成绩据说是全镇第一,家里人为此也是很高兴。后来上初中了,我对学习信心更足。每当夜晚沉寂下来,我便会在灯下埋头看书、做题。
那时候学习资料很稀罕,除了课本,别的很少。有一位同学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本《初中地理历史复习题解》,成为班里的热点,大家竞相借着看。不知什么原因,那位同学不肯借给我。为此,下了晚自习大家都走了的时候,我便悄悄留下来,找到那位同学的课桌看看那书还在不在,只要书在我就会欣喜若狂,于是连忙拿着书回家看,生怕被人夺走了似的。在灯下,我除了看,还会认真地摘抄,现在记起来的有《祖国之最》什么的,经常会熬到很晚。第二天还要早起,到学校把书悄悄给人家放回去,有种“做贼”的感觉。看来“书非借不能读也”这话也是有来头的。如是几次,那本书上的题后来我都抄完了。
中考那年的冬天,我时常自己在学校学到很晚,大量的《中学生数理化》《中考试题选》见证了我的点点滴滴。小油灯下,我的眼睛慢慢地开始近视了。现在看来,那时的我很能坚守,也很执着。
“梅花香自苦寒来”。后来我考取了师范,为父母争了口气。我自己如愿以偿走出了农门,也许是为此,自己的人生轨迹才发生了改变。
星移斗转,物是人非。岁月悄然而逝,过往的时光在不断沉淀。那小油灯昏黄的灯光已经成为风干了的记忆,存在心底,使我常常想起,挥之不去。
作者:王祖山,山东邹平人,邹平魏桥实验学校教师。邹平县诗词学会会员,有多篇散文、诗歌在邹平人民广播电台发表,散文《三月春早》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文学之窗》栏目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