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外及里”说葫芦(酒葫芦新传)

酒葫芦出现的历史,大概得有上千年了。在过去“取法自然”的年代,葫芦这种腹空、质轻,并且坚硬结实的物件,简直是装带酒水的无二“神器”。在传统文化作品中,人们能时常找寻到酒葫芦的身影:它们在《西游记》中助太上老君降妖伏魔,在《水浒传》中陪伴林冲大战“风雪山神庙”……回到现实,在古代,好酒的李太白也许曾用它唱响“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而信奉“君子居易以俟命”的白居易,未尝没用它来体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馨。

后来伴随着陶器、玻璃器的出现,酒葫芦的盛装功能渐渐“式微”。但直到今天,人们依旧喜欢它、追求它,为何?大概是因为《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文学影视作品中神仙、侠客们背着酒葫芦畅游天下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拥有一件酒葫芦,最能唤起人们内心的“仙侠梦”;又或,它们颇为传统、古典的形象,恰好满足了人们对于回望历史的诉求。所以,当它的实用功能被放弃,相反的,某些“精神”属性却被放大追逐,酒葫芦也就由曾经的工具,转变成为今天的文玩用品。

审视当下市场,会发现很多十分有趣的文玩酒葫芦器型。有的隽秀修长,曲线明显,看起来好似一尊花瓶;有的则矮胖粗大,短嘴无腰,很像大腹便便的胖子。在这些新器型中,有一种使用“瓠子”做成的酒葫芦,上下一边粗,有点像南方常见的竹筒;这类酒葫芦外形较为高大,看上去甚为浑厚稳重。还有许多“象形”的酒葫芦,每件也都独一无二,极有个性。

文玩酒葫芦不光形状变新,个头上也有新变化。就在前两天,有玩友发来了他所见的几件高度将近一米的巨型酒葫芦,不禁让人“大跌眼镜”。试想一下,将这些“大个子”置于室内,或摆在案桌,或悬于墙面,都是无敌的存在。

得益于丰富的种植工艺,众多人工干预长出的异形葫芦被作为原材料,制作加工成为新奇的文玩佳品。比如:花瓣酒葫—勒扎葫芦做成,扁酒葫—夹板葫芦做成,钱袋酒葫—套袋葫芦做成。花瓣酒葫的制作灵感,大概来自清代鼻烟壶,当时的人们还给这种勒扎分瓣的样式起了一个很动听的名字——瓜棱。扁酒葫,恐怕是受了鸣虫葫芦的影响,只不过一个用来养虫,一个可以盛酒。而钱袋酒葫,则是最近两年出现的新器形,它们或高或扁,外形不拘一格,很有特色。

如果想让酒葫芦更加光彩,光靠葫芦本身的特质就不够了,于是人们发明了“煮色”技法,并将“髹(音xiū)漆”、“锔瓷”等传统工艺应用在这类文玩品的艺术创作中。

“煮色”应该都不陌生,这是一种运用浸煮方式为葫芦外皮人工上色的工艺。很多人喜欢酒葫芦,看重的就是它古香古色的质朴气质,煮色在其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具体操作将在下面章节讲述。)

“髹漆”原本用于装点木器家具,现在则拿来为酒葫芦加工所用。髹漆根据所用材料与制作流程可细分为螺钿、犀皮、剔犀等多种工艺,制作过程都非常复杂,对原材料(大漆)以及加工手法都有很高的要求。

“锔瓷”则是修复破损瓷器、陶器的一种技法,通过钻孔并钉入锔钉的方式使破损处合二为一。锔瓷相对于酒葫芦而言,与其说修复,倒不如说装饰更为恰当,因为“属金”的锔钉令“属木”的葫芦更具韵味。

还有一种染色技法,是用丙烯和油画颜料等材料混合后直接为葫芦上色,这与中药材煮色、或大漆涂色的方式又大不相同。待葫芦颜色固定,还可施以雕刻工艺,给人一种原始、朴素、充满野性的美感。

由此可见,文玩酒葫芦制作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采纳、吸收了许多跨界工艺,很多传统工艺乃至西洋工艺,都被应用其中,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若论影响酒葫芦外观的因素,除了葫芦形状与加工工艺,绳结与葫塞也必不可少。有了绳结,酒葫芦朴素、沧桑的气质就发散了出来;有了塞子,酒葫芦就生出了灵气,一件设计巧妙的塞子,足可堪当酒葫芦的点睛之笔。因此,此两类物件也在人们的重视中不断演进与创新:在麻绳的基础上,有人设计出皮绳打结的技法;而酒塞变化更大,它早已告别单调乏味的“小木橛”,变身为制作精良、外形美观的工艺品。

文玩酒葫芦可以只作为“远观亵玩”之物,但若真正盛酒,还必须经历水的洗礼与考验。酒为水而做,用来盛酒的葫芦注定此生“与水结缘”。单就制作酒葫芦的过程,几个关键步骤都与水有莫大关联,比如防渗、煮色……

葫芦由植物果实成为实用酒具,经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进行防渗,毕竟以葫芦原有的皮质,是无法阻止水向外渗出的。防渗的原理,就是将防水材料灌装至葫芦腔内,使其与内壁结合形成防水层。我们知道,像葫芦这类瓜果内壁都有一层软糯的瓤,做防渗之前必须把瓤清理干净,否则防水材料挂不住内壁,也就不能有效防渗了。

怎样才能把果瓤全部清除呢?答案是用水煮。先将葫芦开口,掏出内部的籽与部分瓤;再把铁钉或者黄豆等硬物装进葫芦,用力摇晃,又能清理出来一部分果瓤;最后就是水煮葫芦了。先打一锅清水,把葫芦整体浸入锅内,开火烧水;待水沸腾后再煮十几分钟即可捞出葫芦,然后用粗铁丝砸一个“小勺子”,伸进去将果瓤掏干净。

水煮的另一大作用,就是通过浸煮的方式人工为葫芦外皮上色,这就是上面提到的“煮色”。煮色常用的原料包括儿茶、紫檀沫、洛神花等,紫檀沫为主料,儿茶、洛神花等辅助调色。酒葫芦煮色后,一般呈现出深红色或者褐色。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想煮出红色,可多放洛神花,如果喜欢黄褐色,就加大儿茶的用量。

煮色前先熬色汤,汤的颜色要尽量深一些,这样煮出来颜色会更显著。锅底还要提前放上竹帘,目的是防止葫芦接触锅底导致糊锅。接下来就是正式煮色了。将葫芦全部压入汤面下,汤沸腾后改大火为小火,然后再慢炖至少1小时,关火后待到色汤自然冷却再把葫芦捞出来。(还可以闷上1天再出锅。)

水煮葫芦无论为了去瓤还是上色,以下几点都要注意:

1、水煮前,葫芦必须开口;

2、水煮时,葫芦必须全部浸泡在水面下;

3、如果不想让葫芦内壁染色,必须先用清水煮后去瓤,然后再用色汤煮色。煮色时应将葫芦内部灌满清水,再用布堵住开口。

去完瓤、煮好色,再往下操作,就该做防渗了。大漆或蜂蜡是防渗最常用的两种原料。使用大漆做防渗,第一步要将大漆与松节油按2:1的比例调配,提升大漆的流动性;第二步,将调好的大漆倒入葫芦内,并剧烈摇晃5分钟;第三步,等到第一次灌装的大漆彻底晾干后,再重复一到两次灌装。使用蜂蜡做防渗,首先要把蜂蜡加热融化,然后重复灌注二至三遍,冷却晾干后就能装酒了。

大漆做防渗不仅过程复杂,而且还要防止接触皮肤引起过敏,但做好后的防渗效果好,能够“一劳永逸”。使用蜂蜡相对简便,不过它的化学、物理性质都不太稳定,最大的劣势就是怕热。蜂蜡做防渗的酒葫芦,别说装热水,就是夏天在太阳下暴晒几天,蜂蜡都有可能融化。所以以上两种材料如何选择,还是得看个人的实际需求。

这篇文章可以看作《“由外及里”说葫芦(手捻篇)》的姊妹篇,之所以命名为《酒葫芦新传》,是因为本文着眼于新变化,从外观、内里两方面对这种文玩品进行了讲述。其实,精致的文玩酒葫芦,制作工艺相当繁杂,与真正的制作过程相比,本文展现的内容犹如“蜻蜓点水”,仅供传统文化与文玩爱好者们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