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 20201027期第A4版:副刊
我国古代把数字一、三、五、七、九称阳数;把二、四、六、八、十 称阴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为重阳节。古代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据考证,重阳节起源于东汉,与“桓景避难”的一个神话故事有关。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当时,他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发生了瘟疫,很多人病死了,尸横遍野,无医能治。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地练开了。转眼一年过去了。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些,说随身携带,瘟魔就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等待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不过他,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此后,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并有了重阳节登高、带茱萸和喝菊花酒的习俗。
唐人有关登高的诗作很多, 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等。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季节,所以人们延续了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北宋京城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有很多品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 至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诗人王维更留下千古传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民间 推行敬老活动。 在古代,人们借九月初九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向天地、先祖表达感恩之情与崇敬之意, 祈求人生欢乐,祈祷长寿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