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洪拳大师的传奇人生(1)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2017年5月中旬,鲁北的滨州大地,柳绿花红,槐香四溢。燕子在孟夏的微风里飞来飞去,几只飞倦了的雏燕落在舒展着黄绿眉眼儿的柳枝上,在轻声地呢喃。白鹭湖的湖面上,成群的野鸭随着水波一起一伏,靠近岸边的几只,被游人一惊,掠水而起,飞向湖的深处。位于渤海3路黄河16路交叉路口南路东福临文化街“滨州洪拳研究会”“滨城区武术协会”的大院内,人们一大早就聚拢而来,熙熙攘攘,一番热闹的景象。
滨州洪拳研究会
刚拐过渤3黄16十字路口往南行了不远,就听到那惊天的威风锣鼓声阵阵传出。把车停在院外的停车位上,徒步走进院内,端庄大气坐北朝南的演武台映入眼帘,台前高悬着“热烈欢迎洪拳大师刘炳国先生参加2017年世界武林大会载誉归来”的红底儿黄字儿的横幅。演武台的四周插满五色彩旗,台前左右各摆放着一个大音箱,锣鼓声经音箱一扩,声音震耳欲聋。身着喜庆服饰的锣鼓手们旁若无人地敲打着锣鼓,神情专注,劲头十足。人群中不知是谁说了声“来了!来了!”人们循声望去,只见洪拳大师刘炳国先生由院外走进院内,在人们的簇拥下健步走进了欢迎会场。
滨州洪拳第九代传人刘炳国获第25届世界武林大会洪拳和器械双冠王称号
洪拳大师刘炳国先生几乎是被欢迎的人们抬举上演武台的,不知是谁领着高喊“欢迎洪拳大师刘炳国载誉归来!”“祝贺洪拳大师刘炳国荣获世界著名武术家称号!”“祝贺洪拳大师刘炳国荣膺双冠王!”台下的人们随声高呼,阵阵欢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整个欢迎会场内,震耳的锣鼓声,热情的欢呼声,人们的说笑声,汇成了一首动人心弦的交响曲,似乎在向人们传递着滨城区武术协会主席、滨州洪拳研究会会长、滨州洪拳第九代传人刘炳国大师的传奇人生……
(一)洪拳缘起碱场滩
50多年前,刘炳国出生在鲁北的一个小乡村,滨州市滨城区滨北镇的刘木凿村。
刘炳国兄弟5人,他排行老五。刘木凿村自古有尚武的风气,刘炳国3岁起,就跟着几个哥哥学着大人的样子比比划划。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木凿村在省城戏院唱武生的刘云鹏被打成“牛鬼蛇神”,遣返回原籍,接收劳动管制。
刘云鹏科班出身,曾拜梨园名角为师。长靠、短打、翻扑皆驾轻就熟,尤其翻跟头儿、踢旋子那叫一个漂亮。劳动之余,家乡的老少爷们儿就鼓动着他翻几个跟头儿,踢几个旋子来活跃一下那沉闷的气氛。
刘炳国也学着刘云鹏的样子翻跟头儿、踢旋子,弄得浑身是土,但独具慧眼的刘云鹏看得出刘炳国是块儿练武的料儿,对其甚是喜欢。
刘炳国6岁起就同本村的小伙伴刘士君、刘建华跟随刘云鹏习练压腿、踢腿、折腰、蝎子爬、拿大顶、侧手翻、空手翻等基本功。寒来暑往,一练就是三年。三年的基本功练习,为日后学习武术套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学后,刘炳国不满足于翻翻跟头、踢踢旋子等基本功的练习了,他到处打听哪里有会武功的师傅。一天,原尚集乡磨李村拳师李秀斋来刘木凿村走亲戚。他看到刘炳国等在村里的小学校院外翻跟头、踢旋子,动作是那样的灵活敏捷,爱才之心油然而生。拳师李秀斋对他们几个说:“你们愿意学武术吗?”刘炳国等异口同声地说:“愿意!”拳师李秀斋又说:“学武术是件苦差事,不能半途而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你们有这样的决心吗?”“有!”刘炳国等几乎齐声回答。拳师李秀斋摸了摸刘炳国的头,对他说:“想学武术,到磨李村找李秀斋!”
好不容易等到下午放学,刘炳国和刘建华结伴去磨李村找拳师李秀斋。东打听西问道,才找到了拳师李秀斋的家。只见迎出来的就是白天在刘木凿村询问自己的人,刘炳国和刘建华快步走上前去,一起跪倒在地,拜拳师李秀斋为师。拳师李秀斋将两人扶起,算是默认了拜师收徒一事。从此,刘炳国、刘建华两人便跟随拳师李秀斋学起了武术,这年,刘炳国刚好9岁。
拳师李秀斋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中的爱国将领,一次战场上肉搏时,曾遭8名日本鬼子夹击。李秀斋临危不惧,凭借着一身过硬的武功,上挑下刺,横扎斜劈,经浴血奋战,力克八顽。李秀斋头中一刀,留下了深深的疤痕。
“文革”时期,拳师李秀斋遭到迫害。“拨乱反正”后,得到平反,然抗日名将李秀斋平反翌年即染疾病逝。
从9岁至12岁,三年间,刘炳国、刘建华跟随拳师李秀斋习练梅花拳及梅花大架等。每天吃过晚饭,刘炳国和刘建华结伴去10里地之外的磨李村学武。出于对武术的痴迷,刘炳国和刘建华迟迟不愿回家,习练一遍又一遍。天太晚了,拳师李秀斋就撵着他俩回家,每次,刘炳国和刘建华都是恋恋不舍地离开师父家。
一次,刘炳国和刘建华从师父家走得晚些。路上,要经过一大片坟地。隆冬的深夜,静得出奇,黑漆漆的原野,万籁俱寂,只有迎面的东北风在耳梢吹响。两个人一前一后地走着,彼此都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快到那片坟地时,走在前面的刘炳国不自主地放慢了脚步,比他大几岁的刘建华快走几步,抓住刘炳国的手,俩人并排往前走。漆黑的坟地里扑啦啦飞起了几只受惊的野鸽儿,吓得俩人同时停住了脚步。恍惚中,看到前面坟地旁的小道上有一个状似蹲着的人形的东西,弓着身子,寒风中,脖子一伸一伸的,似乎徐徐向他们靠拢。一看这情形,吓得刘炳国撒腿就往回跑,被刘建华一把拽住。刘炳国定了定神,想起师父平日常说的“鬼怕恶人”的话,就壮起了胆子。真是艺高人胆大,他抓紧刘建华的手,俩人齐步向前猛闯,同时飞起脚,一个前踹。噗!噗!原来是村里人白天拉柴禾落下的一堆儿玉米秸。俩人长吁了一口气,静了静心,相互摸了摸头顶,冷汗已打湿了发梢。
三年间,拳师李秀斋把自己的武学和武德传授与刘炳国和刘建华,引领他们步入了武术的大门,为他们日后习练洪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岁起,刘炳国利用周末或假期到原滨县体校武术队学习长拳,一学又是三年。三年里,刘炳国从来不迟到,不早退,有时身体不舒服也不请假。三年的武术队训练,练就了刘炳国铁的纪律,磨砺了刘炳国钢的意志。
老滨县武术队练功
刘炳国有一个同族的大侄子叫刘士君,比刘炳国年长几岁,刘炳国在原滨县体校武术队学长拳时,他已在原单寺乡瓦张粮所工作。
瓦张村,实为瓦屋张,这独居特色的地名据资料解析实属明洪武大移民的杰作。瓦张村明代即有拳房,习武之风蔚然。
滨州洪拳第八代传人张秀华拳师
瓦张村有一个传奇人物,名曰张秀华,乃滨州洪拳第八代传人。他少年时即拜本村著名拳师张庆秀(乳名,大名无人记取)为师,习练八极、八折、开锤、大车轮、小车轮等。后流落到济南,考入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渠举办的民国武术学校,先后拜少林寺还俗高僧惠源及邓师洪先为师,从此进入洪拳门。期间,先后学习了小洪拳、大洪拳、猴拳、螳螂拳、对练、散手及各种兵器等。毕业后,由于成绩斐然,被任命为民国济南渤海武术学校总教练。
张秀华拳师在民国山东省举办的第二届武术擂台赛中,荣获第一名,获银樽一只(文革中遗失)。在民国山东省举办的武林大会中荣获洪拳套路第一名,获飞鹰牌自行车一辆,毛毯两床。一度深得民国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赏识,被任命为警卫团手枪队武术总教练。后因打抱不平,触及黑帮,屡遭黑帮报复。为了躲避黑帮报复,又因看透了韩复渠政府的腐败,张秀华拳师毅然偷跑回家,隐姓埋名,务农为生。
后来,形势渐渐稳定,他精研拳术,广收门徒。他秉承“缺德者不或与之学,丧礼者不或教之武”的原则,崇尚武德,强调尚德不尚力,所有徒弟必须做到不能仗技欺弱、为非作歹,违者弃之,甚者罚之。他严令弟子遵循“八不打”的戒规: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正对胸口;三不打中心两壁;四不打两肋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腰眼两肾;七不打尾子骶骨;八不打破骨千金。张秀华拳师要求的“八不打”之处,均为要害,易使对手致命。由此可见,张秀华拳师宅心仁厚,武德高尚,尽显一代大侠之风范。
解放后,张秀华拳师积极参加各项武术活动,1977年,张秀华拳师参加山东省举办的武术比赛,荣获老年组第二名。
张秀华拳师为人低调,授徒至谨,主要嫡传弟子有刘炳国、刘建华、张太平、张俊成、刘士君、宗继文等。张秀华拳师一边务农一边授拳,为传承和弘扬滨州洪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当时,在瓦张粮所工作的刘士君已拜张秀华拳师为师,习练洪拳。有时回家,刘炳国就去找他切磋武艺。刘炳国深感自己所学武艺有限,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俗语的含义。他缠着刘士君教他洪拳,但刘士君郑重地告诉他:“家有家法,拳有拳规。欲学洪拳,须去瓦张拜师。”
刘炳国为了学洪拳,徒步25里路,直奔瓦张粮所。从粮所赊了几捆挂面(面条),由刘士君引荐,到张秀华拳师家中拜师。张秀华拳师嫌他提着东西来,数落了他一顿。但看他只有15岁的年龄,跑了25里路来拜师学拳,又见他条件甚好,有武术功底,就收他做了徒弟。
滨州洪拳第九代传人刘士君、刘炳国、刘建华
从15岁到18岁,三年间,刘炳国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徒步25里去瓦张学武。有时起冒了五更,到了瓦张粮所天还不明。张秀华拳师忙里偷闲,传授刘炳国洪拳基本功及洪拳套路。因早年跟随刘云鹏老师和李秀斋拳师练过武,刘炳国学起洪拳基本功和套路来很是从容。后来,张秀华拳师又相继传授了刘炳国洪拳的兵器套路等。
每当张秀华拳师传授完,刘炳国都是仔细揣摩、认真演练到天黑才回家。那时的路,都是羊肠小道。漆黑的夜里,猫头鹰在坟地的树上“咕咕咕”地叫着,人听后汗毛直竖。但一想到练好洪拳能够强身健体,能够打抱不平,也就渐渐壮大了胆子。
母亲见刘炳国往返50里去瓦张学武回来累得疲惫不堪,就劝他说:“孩子,觉着累就别去学了!”刘炳国倔强地说:“娘,李秀斋师父早年教育过我,练武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我怎么能因怕累而放弃学武呢?”母亲把晚饭热好,心疼地催炳国吃完后快点儿上床歇息。
师徒过招
那时的瓦张村,到处是盐碱地。冬季,皎洁的月光下,空荡荡的场院上泛着点点霜花。三九隆冬节,练武正当时。刘炳国和师兄弟刘建华、张太平、张俊成、刘士君等在张秀华拳师的带领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寒来暑往,苦练武功。
三年间,刘炳国师从张秀华拳师学习了小洪拳、大洪拳、八折、反八极、六脚架、螳螂拳、猴拳等。学习的兵器套路有万胜刀、六合枪、定海剑、九节鞭、护手双钩、行者棒等。
无论从武德还是武艺,刘炳国深得滨州洪拳第八代传人张秀华拳师的真传。
1980年冬,18岁的刘炳国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入伍前,刘炳国专程去瓦张村与自己的恩师张秀华拳师辞行。吃过午饭,刘炳国起身要回家,张秀华拳师拉着刘炳国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炳国,到了部队要听党的话,要遵守部队的纪律,要吸取百家之长,传承和光大洪拳啊!”听了恩师的嘱托,刘炳国热泪盈眶,跪倒在地,给师父张秀华拳师磕了三个响头。张秀华拳师将刘炳国扶起,师徒俩人的手紧紧扣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张秀华拳师将刘炳国送到村西头,刘炳国向着自己的恩师张秀华拳师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然后挥泪而去。
这正是:
洪拳缘起碱场滩,
三载学习受谛传。
铭记师恩挥泪去,
大鹏展翅在蓝天。
作者:赵云平,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