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母亲最动人的育儿信念
欧阳修四岁丧父,因其父生前只是个小吏,俸禄微薄,且又乐善好施,不喜欢存馀,所以,及至其父去世时,欧家居无片瓦,种无寸垅,生计也变得难以维持。一时间,欧家唯剰欧阳修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孤苦伶仃。
当此之时,改嫁,是欧阳修母亲最好的出路,但她却自誓守节,决定躬亲抚养才四岁的欧阳修。欧阳修直到二十四五岁,才得到俸禄。欧阳修母亲就这么仅凭自己一妇人之力,养了欧阳修二十多年。那么欧阳修的母亲是靠什么坚持了这二十多年,并把欧阳修抚育成了一代文豪呢?其中的缘由恐怕不是封建社会所讲究得三从四德那么简单吧。
欧阳修母亲在世时经常对欧阳修说这样一句话——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这里的“后”指的的是好的、有出息的后代。
据此,我猜想,这句话应当就是欧阳修母亲的生活信念吧!这份信念更是让她几十年如一日,在俭约中不知疲倦地为她的家为她的儿子欧阳修日夜操劳。那么,她的内心为什会产生这份信念呢?这份信念又根植于什么之中呢?
除了三从四德,封建社会还有句古话——母凭子贵,妻以夫容。
不错,她的这份信念正是缘自她的丈夫和儿子欧阳修,她的这份信念起初一定是根植于他的丈夫与儿子身上,最后在她的心中得到确立。不过,这份信念,更主要的是缘自她的丈夫。
缘自她的丈夫?一个连家都营建得很差的人,他的妻子怎么会以他为荣呢?但,欧阳修的母亲就是与众不同,她对她丈夫的欣赏,不在于她丈夫能做多大的官,能赚多少钱,而是在于她丈夫的善良与孝顺。
上文提到,她的丈夫,俸禄虽低,但仍乐善好施,不愿存什么钱,以免被金钱所累。这还是其次,她的丈夫,更是位悲天悯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对囚犯充满人文关怀的判官。
她的丈夫任判官期间,经常秉烛处理刑事诉讼案卷,期间经常停下叹息。因为他每次都为那些被叛了死刑的囚犯仔细审核案卷,想替那些死刑犯找到一条生路,让他们免于死刑,每每无法帮他们找到生路时,他的心中都会因非常遗憾而叹息。更令他愤慨的是,世间的那些官吏竟常常要判犯人死刑。
于公,她的丈夫是如此的善良人道人性十足;于私,她的丈夫又是那么的孝顺备至。
他俩是在她婆婆去世四年多后才结婚的,虽然她没有亲眼见到她的丈夫侍奉父母,但她丈夫的那颗纯孝之心还是令她刻骨铭心。
每年祭祀时,她的丈夫总会在她婆婆灵位前痛哭流涕着说:“与其身后祭品丰盛,不如生前微薄抚养。”
偶尔备办些酒食,她的丈夫也是泣涕不已,说:“以前经常没得吃,不够吃,如今生活稍微有所改善,可是这些又无法给父母享用。”起初,欧阳修母亲认为她丈夫也许是新近免除守孝,所以孝心不敢减。后来,她丈夫还是一如既往,终身都没有改变过。
藉此二者,欧阳修的母亲就经常在欧阳修面前论断并坚信“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俗话说,善有善报,她的丈夫有着如此真诚仁厚的心,所以她一直都坚信她丈夫所做的那些好事,丈夫去了,这些上天一定会把这些好事报答在他的孩子身上。
看来她的那份信念,更深层的是根植于仁厚善良的人必定得到好的报答的天理。
她的儿子欧阳修,也不孚她所望,从小就聪明好学,欧阳修的叔叔更是在她的面前夸赞欧阳修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这一切,无疑再次增强了她的信念。
欧阳修母亲一生也是勤俭持家,欧阳修身居要职后,她还是俭约持家,一点都不想超过生活困难时的用度。
她说她的儿子不是无原则的附和别人的人,难免不被罢黜,得时刻准备着将来患难的日子。后来,欧阳修被贬,欧阳修怕她不适应,而她却反而宽慰欧阳修说:“我们家本来就贫困,穷日子我早就过习惯了,只要儿子你能适应,我就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