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离家出走的小汪、父母闹离婚的小李
因微信公号改版,为防错过中职班主任的推送,请星标我或文末点在看哦~
文末有福利哦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无论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我始终将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作为我的天职。
故事一:
小汪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刚接到小汪这个班不久,就接到了其母亲打来的电话。那是周六的晚上8点多,他母亲提到孩子想买台电脑,供平时学习使用。但其母亲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打算过段时间再说。结果小汪就离家出走了,当时下着雨,家长很着急。
听了家长的叙述,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孩子太任性了,简直是惯坏了!但考虑孩子目前的安全最重要,稳住家长后,我立即与小汪取得联系。不过,因小汪在气头上,没说几句就挂断了电话。没能了解到小汪目前的情况,我也很不放心。于是我开始逐一联系平时与小汪亲近的几个人。终于知道了小汪正与我校一位留校的老师在一起。与这位老师交流后,确认了小汪的安全,我即刻告知其家长,并在与其家长交流中得知,在孩子很的小时候,其父亲就去逝了,母亲一人拉扯两个孩子长大。近年来因生活压力,母亲又找了一个丈夫,结婚前也与小汪交流过,孩子当时也同意了,但生活在一起后,经常会有些小矛盾、小误会。这次也是因沟通不畅,孩子误解导致的。
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背景之后,让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体谅母亲,增进母子间的交流沟通,是主要问题。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但要管理好班级,还要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冷处理可能更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事情过去几天之后,我利用查宿舍的机会单独与小汪聊家常。母亲一再强调孩子不爱讲话,但从平时的观察和交流中我发现正好相反,而且孩子也很懂事。周五放学后,他并不是马上回家,而是在学校等其妹妹放学,接到上小学的小妹妹后两人一起坐车赶回家,这样就省得其母亲大老远的跑去接妹妹了。这次聊天让我改变了对小汪的看法:孩子很懂事,也知道母亲辛苦。
每个孩子对家庭的变故都有自己的看法,如何看待这件事,真正的体谅母亲,还需要有人在旁边助一把力。下午放学后,考虑到办公室人多嘴杂,我将小汪单独叫到一个会议室,先表扬了他周末主动给家人做饭的这件事。这也是我们班级开展的“学会生活”系列活动之一,其他同学都是在打扫卫生、洗个人衣服,只有小汪帮助家人炒菜,从上传到班级群的视频中,明显能看出孩子的后爸负责帮助拍摄的。从炒菜和拍摄入手,小汪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自己的母亲,小妹妹。我作为听众,耐心地去倾听,并设身处地从小汪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父亲去逝后的悲伤、难过、无助。待小汪讲完后,我又引导小汪从一个弱女子、一位母亲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原本幸福的一家四口,只剩下三个人,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其母亲一个人要撑起这个家,挣钱,照顾老小,作为一个弱女子的悲伤、难过,无助有谁能够体会。讲到这里我的声音也开始沙哑,几乎要哭出来。我抬头看看小汪,发现他的眼圈里也有泪珠。
这之后,我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及与家人的关系。从反馈中,我了解到孩子较之前与母亲的交流更多了,也更懂事了。这让我真正理解了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故事二:
作为一名任课教师,我始终将育人放在首位,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小李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孩子,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打球打到上课铃响之后,才匆匆忙忙穿着早已湿透的衣服跑进教室,课上不是睡觉,就是走神。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利用晚自习时间,主动将小李叫到办公室与其交流。从交流中得知,小李的父亲最近正在与母亲闹离婚,孩子很伤心,也不知道今后与其母亲该如何生活。耐心倾听孩子的讲述,作为一名教师,我无法替他难过,但是我可以引导他如何去看待这件事:父母都是成年人,两个成年人之间的事情,作为孩子很难干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尊重别人的选择,理智的看待这件事,爱自己,爱家人。既然父母的事情无法左右,作为一个准备高考的学生,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对自己负责,不让父母担心,尽量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当你无法改变一件事时,你可以改变自己。
倾听、交流,舒缓了小李的情绪,小李慢慢地从父母离婚这件事中走出来,投入到高考前的学习之中。
感悟教育: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拥有强大的教育力量。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养。”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总是趋向于模仿爱他与他所爱的教师。因为教师给予学生真诚的笑容和喜爱,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