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十戾·蟒】二、没标题,之前看过的读者不用点开
这一篇有必要说下前情提要,上回说曾先生职业生涯中有三篇最重要的文章。第一篇是《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内容相当劲爆,以至于我翻译了一下就被删帖了,从这个侧面看咸丰的气量还是很大的。
且说曾先生奉命去江西主持科考,结果到了地方上的曾先生,目睹这山高远的地方竟然吏治如此腐败,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了。于是,曾先生大笔一挥,又写了他职业生涯第二篇极其重要的文章,叫《备陈民间疾苦疏》。
比起上一篇来,要理解这封奏章,得先普及一下清朝的税收制度。也不复杂,主要得说清楚雍正的所谓新政。
雍正的这个新政,在某些电视剧当中给吹的不行了。其实雍正新政就是对明朝一条鞭法的优化,简单说,一条鞭法就是把过去名目繁多的各种税赋统一用白银结算。雍正在这个基础上,又取消了人头税,按照土地面积收税,这叫摊丁入亩。为啥呢?人口你能瞒报,土地瞒不了。而且到了清中期,中原几乎没有荒地可开,所以按照耕地面积收税,对朝廷来说更划算。农民用散碎银两交税,假如该三两银子的税,因为碎银子铸成官银时有损耗,这个损耗由农民出。雍正新政中,规定这个损耗为10%,收上来之后归国家所有。而三两银子的税,就要交三两三钱。这叫火耗归功。
而曾先生在地方上看到的实际情况,可谓触目惊心。
在奏章中,曾先生以大清最富裕的江浙沪包邮地区为例,讲述了下地主的悲惨生活。江浙沪地区在清朝是最高产的地区,一亩地能出大米一石五斗到两石之间。
在这里解释下,清朝一石是两斛,一斛是五斗,一斗是十升。根据《清会典》的标准,一升折合今天1.035469L。一石就是103.5L左右,装满大米大概是一百到一百五十斤之间,视大米质量而定。
也就是说,当时高产地区,一亩地能出不到三百斤粮食。
这些粮食,支付完长工的工资,以及历年来欠下官府的粮食,还剩八斗,也就是一百斤上下的大米。然后,是缴纳地方公粮和杂项,共计六斗,还剩二斗。也就是说,地主一亩地最多能剩下三十斤粮食。
你以为这就完事了?那不能,刚才那些只是小打小闹,正税还没交呢。所谓正税,就是朝廷收的赋税,也就是要拿白银结算的那些。
可问题是,农民是没有白银的,而且粮食也不能直接兑换白银,只能兑换铜钱。然后,再用铜钱兑换白银。这样,才能愉快地交税。
问题来了,正常情况下,一石大米能卖三千制钱。三千制钱,能兑换三两白银。要交多少正税呢?一亩地,交九钱银子。
当然这是正常情况下,到了咸丰初年,情况不太正常。一石大米还能卖三千制钱,这没问题。关键是三千制钱已经换不来三两银子了,只能换一两五。也就是说,过去卖三斗粮食够交一亩地的税,现在得卖六斗。简单说,咸丰初年,江浙沪包邮地区农民一亩地的粮食全卖了,都不够交税的,只能欠着。
曾先生直接指出,朝廷滥发铜钱,暗中让白银涨价一倍。
这是什么阴谋呢?康熙不是说永不加赋吗?这样一搞,虽然没有加赋,但实际情况就等于多收了农民一倍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