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皇上是没有错的

马克思说过,人类会为百分之三百的利润犯任何罪行,哪怕被绞死也在所不惜。那你想吧,当汉文帝开放民间铸币之后,邓通、刘濞之辈仿佛开启了不歇班的印钞机,疯狂的无以复加。

这些神仙们赚钱赚的让人眼红,老百姓也想分一杯羹。家里没铜矿怎么办?有没有铜器?再不济有没有铜钱?有的话拿出来熔掉,掺上铁、铅等杂质,一枚四株钱咱改成两到四枚,这利润足以让人愿意为之付出生命了吧。

随着朝臣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多,汉文帝自己也意识到这样做是错误的。但是,汉文帝的本意是让邓通铸币,如今民间这个局面他没想到。所以汉文帝要表现出不怪邓通疯狂,要怪就怪那些刁民的不法。如今的汉文帝是神,神能有错吗?所以,汉文帝坚持民间铸币政策是没错的,只不过要加一条法律,那就是不许在铜钱里掺杂质,违者处以黥面之刑,目的就是禁止没有铜矿的刁民铸币。黥面就是在脸上刺字,这条法律颁布之后,除了朝廷多废了点墨水之外,一点用都没有。你不让掺假就不掺假了?来吧,有本事给爷纹成阿凡达!

今天我国政府对贩毒一千克以上的罪犯,都有可能判处死刑。即便是这样,也拦不住毒贩子用生命去贩毒。在汉朝,逮着往钱里掺杂质的也就是纹个脸,那你想这法律有什么作用?

一时间,民间智慧大爆发,中国的冶炼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何在铜里边掺铁、铅或者其他,成为了当时最热门的技术。

在当时铸币疯狂到什么地步呢?据史料记载,当时小到一个县城里边,被官府抓住,且有确凿证据证明往钱里掺杂质的人,一天都能抓几百人。被抓住证据不足的犯罪嫌疑那就海了去了。当时最时兴的职业就是铸币产业链的相关职业,比如开矿、运输、烧炭、制作熔炉、掺假技术人员、刮铜人员等等。这些职业吸引着大量的人员参加,农田就开始荒废。

这时候,被排挤到地方上的贾谊看不下去了,给汉文帝上了一封恳切的奏章。贾谊的意思是,法律要定在上游,而不是定在下游。老百姓为什么要参与铸币?那是因为铸币有利润。铸币怎么才能有利润?只有掺假。掺假别说判处黥面了,就算判弃市,也拦不住铸币者对掺假的趋之若鹜。如今国家法律允许铸币,而不允许掺假。拿这条法律是废的,没有任何用。因为铸币,就意味着要掺假。国家允许铸币,就是引诱犯罪。国家的上游法律引诱犯罪,下游法律禁止又有什么用呢?

货币的本质是交易信用,如今市面上,国家规定的物价一百文的粮食,如果用重币,可能九十几文就能拿下。如果用轻币,得一百多文才能买到。那就说明金融已经乱套了,国家定的物价是一句废话,因为钱币不统一。市场定价也是废话,因为钱币不统一。如果国家信用都没了,收税的时候让老百姓交多少呢?

如今从事铸币业的人越来越多,田地荒芜也就越来越多,过上几年,国家就完了。如今的社会风气被铸币弄得很不好,善良的百姓也被引诱的去参与犯罪。在铸币泡沫经济的冲击下,做实业的只能喝西北风,这批人不去参与铸币,还能干啥?

如果朝廷现在雷厉风行的禁止铸币,抓一个杀一个,也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头是朝廷开的,不能用杀戮百姓来结束。如今最重要的就是从上游管控,先把铜矿收为国有,禁止民间开矿,这样流通到民间的铜就少了,从事铸币业的也必然就少了。这时候再谈废除民间铸币,成效就会好很多。

贾谊不愧是个大才,不仅指出了铸币的危害,还提出了相当靠谱的制止办法,如此大才,汉文帝置之不理。定了的基本国策,错了也得坚持。贾山对朝廷的现状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觉得贾谊可能还是年轻,奏章有点逼着汉文帝承认错误意思,所以汉文帝没采纳。老成持重的贾山决定站在汉文帝的角度分析,奏章上说铸币本是皇帝特有的大权,如今允许民间铸币,那就是让百姓和君主同享大权,这个万万不可。

汉文帝不管这些,必须让铸币继续下去,就得让邓通有钱。到底邓通有什么过人之处,让汉文帝如此宠爱呢?仅仅是技术吗?不是。那是因为某天汉文帝屁股上长了个火疖子,疼的汉文帝受不了,但是太医束手无策。为啥呢?火疖子得豁开了把脓清出来。但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皇上屁股上动刀?因此太医们只敢开点祛火的药喝喝,那能管用么?终于,汉文帝疼的昏了过去,这正是动刀的好机会。邓通第一时间冲了上去,张嘴就开始吸脓,治好了汉文帝的火疖子,让汉文帝大为感动。这个事属于人家俩好基友之间的感情,我不好作评论。但是后面这一出,邓通就是教科书式的作死了。

邓通自己吸脓享受就好了,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忠心,愣是忽悠汉文帝召来太子刘启舔汉文帝的烂屁股。刘启当然下不去嘴,邓通却吸个样给太子和皇上瞧瞧,以显示自己比刘启都忠孝。刘启这个恨啊,自此动了杀念。许负说了,邓通是饿死的命,刘启决定,将来就饿死他,这是天意,不是皇上报复。

随着铸币业的继续开展,吴王刘濞成了那个时代最富有的人。在铸币竞赛当中他和邓通本来不相上下,都大发货币财,那他怎么超过邓通的呢?且往下看。在那个时代,随着货币的信用降低,市面上必须得有一种硬通货来取代货币的地位。那时候的硬通货不是黄金,而是盐。盐是生活必需品,又属于稀缺资源。而吴国恰恰盛产海盐,又赶上国家不垄断盐的经营,可让吴王刘濞靠着铸币和制盐成为了大汉首富。

吴王越来越富,吴王隔壁的淮南王刘长就越来越不爽,他要造反。淮南王刘长的不臣之心,那是路人皆知。之前袁盎就一再提醒汉文帝,刘长不是个安分的藩王。而且刘长在国内自称皇帝,驱逐中央委派的官吏,自己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他要是不造反,老百姓都替他急得慌,看上去一切都只是时间的问题。

再看汉文帝,一点也不着急。不仅对刘长的一再僭越假装不知道,有时候还推波助澜,让刘长觉得他软弱可欺。按理说刘长造反,比刘兴居造反的危害可大多了,汉文帝到底怎么想的呢?

所有人都知道刘长要造反,只有少数人看出来一个根源问题,刘长由于长期的偏执,导致精神上出了问题,到了汉文帝六年,刘长已经发展到了杀人都不犯法的境界了。你看刘长不仅废了所有汉朝官员,还废除了汉朝的法律,淮南国自成一系,跟中央完全脱离关系。刘长动不动就杀人,一高兴就给人封侯,毫无规律可言。汉文帝六年,刘长通知汉文帝一声,说以后淮南国的丞相和两千石以上的高官,他要自己任命。说这话的意思,那就是要搞“淮独”。汉文帝的策略依旧稳定,准许了刘长的要求。汉文帝一再纵容,刘长就越发嚣张,而诸侯和大臣们就越发的对刘长有意见。逐渐的,神经病刘长还没当皇帝就成了一个独夫。

汉文帝感觉差不多了,派舅舅薄昭去撩拨一下刘长。薄昭写信给刘长讲故事,说周朝初年,周武王册封帝辛的儿子武庚为宋国国君,派管叔和蔡叔在宋国周围看着武庚。

薄昭的意思是告诉刘长,离他最近的吴王刘濞就是那个在旁看着他的管叔、蔡叔。汉文帝多希望刘长跟刘濞干起来啊。薄昭还说了,二大爷刘仲和大侄子刘兴居那罪过还不如你呢,一个被废,一个被杀。

这招多绝,汉文帝一方面各种纵容刘长,一方面让薄昭吓唬刘长。刘长精神有问题啊,看完薄昭的信就犯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从这引出来一个历史悬案。

犯了病的刘长找棘蒲侯柴武的太子柴奇合谋造反。这就有问题了,柴武是开国大将,汉文帝三年刚刚平定了刘兴居的叛乱。根据汉文帝二年的规定,像柴武这样在中央任职的大将,得让太子去封地。也就是说,这位棘蒲侯太子柴奇应该在棘蒲侯国呆着。棘蒲侯国在河北,淮南王国在安徽,柴奇这位棘蒲侯接班人高调去淮南干啥?专业坑爹吗?

咱再看,柴奇是将门之子,或者就算是个心智正常普通人也不会教给刘长这样离奇的造反吧。怎么造反呢?首先联络北方的匈奴的冒顿单于和闽越王一起造反,然后,一直要造反的刘长发兵四十乘造反。要是有四十辆坦克,这事还说得过去。四十乘兵车一共一百二十人,这强大的队伍只能在日本的战国时代造反。

你说刘长是个疯子,柴奇也疯了?接着更搞笑,四十乘大军还没来得及反,警察到淮南王府问话来了:王爷,你是不是要造反?

刘长:是啊。

警察:那跟我去趟长安吧。

刘长:好的。

叛乱平定,结束。

刘长到了长安,依然摆足了王爷的谱。汉文帝没让他下狱,而是让丞相张苍,典客冯敬等人一同审问刘长造反的细节。事情很清楚,刘长供认不讳。最后张苍、冯敬等人上奏,说应该将刘长斩首。汉文帝断然不会亲手杀掉这个疯子,于是废了刘长的王位,给足了优厚待遇,发配刘长去四川。

至于柴奇,我翻遍史书也没找到他的准确下场。总之谋反大事,柴武没有收到任何牵连,安安稳稳当他的棘蒲侯一直到七年后才薨,谥号刚武侯。那么柴武和柴奇父子在刘长准备带四十乘车谋反的大事上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刘长被汉文帝绳捆索绑放入囚车,一路游街去四川。这时候,政治家袁盎开始懂了心思。前文说过,在张苍调任丞相后,御史大夫的人选先定了季布,又定了申屠嘉,打击了朝中新人的势力。这时候袁盎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他对汉文帝说,刘长一步步被皇上惯成这样,皇上从不给他找严厉的师傅和丞相教他。如今皇上不杀他,却这样折辱他,刘长必死,而害弟之名,皇上是逃不掉的。

汉文帝一看自己的心思暴露了,赶紧下诏让刘长回长安,可惜晚了。在囚车里游街的刘长对身边的侍从说,天下都说他刘长勇武,今天这幅模样,还勇个屁啊。之后刘长绝世而死。

汉文帝赶紧叫袁盎来商量,刘长真死了,万一天下人看出来这是朕故意的怎么办?

袁盎很淡定,说杀丞相、御史大夫以谢天下。汉文帝说,滚!

原以为袁盎真的会给汉文帝出主意,没想到还是排除异己的把戏。汉文帝自作主张,杀了刘长沿途路过的地方官员,罪名是为啥不给刘长开囚车门。

摊上这样的领导也是醉了,您老给关进去的,还怪沿途官员奉公守法不释放囚犯,皇上开心就好。

就这样,汉文帝在国内的对手全解除了。但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国外又出事了。到底是什么事,下节再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