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赵佗现象
作为一个专业的政治家,吕雉总能察觉到业余人士察觉不到的东西。比如说贾谊洋洋洒洒写了三篇《过秦论》,把反面教材秦王朝的过失从一个文人的角度剖析的淋漓尽致。但是有一个重要的点被吕雉注意到了,甚至都着手去解决了,但是作为后辈的贾谊在总结秦朝弊政的时候依然没有提到这点,这就是政治家和文人的差距。
关于南越问题,班固在写《汉书》的时候说刘邦不跟赵佗一般见识,所以才没有加兵南越国。事实上这就是地缘政治的一个典型案例,当年的岭南地区是不容易征服的,以强秦之盛,尚且动用了五十万大军才征服岭南,这期间还战死一个太尉。时光荏苒,中原经过秦末革命和楚汉之争,那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而这期间的南越在赵佗治理下欣欣向荣,实力大增。这样此消彼长,刘邦当然不可能组织大规模的部队去征服南越。既然赵佗愿意谈,作为一个负责任皇帝,刘邦还是以和平谈判作为执政方针,断不轻言战事。说白了刘邦那时候还是实力不行,所以南越国得以生存。后来遇上汉武帝那样只打不谈的,南越国也就没咒念了。
随着高后四年的经济封锁事件,导致大汉和南越正式翻脸。战端一开,赵佗没有挥师北上的实力,吴回也没有平定南越的可能,所以双方就开始了游击战。赵佗问题成了吕雉的一块心病,经过吕雉的缜密思索,发现了一个问题。赵佗问题的根源,其实是秦朝军制的一个弊端导致。
就算没有秦末革命,依然是大秦王朝的时代,任嚣或者赵佗关起门来在岭南搞独立,秦始皇也奈何不得他们。如果扶苏或者蒙恬是野心家,那割据九原郡、上郡而独立,甚至是挥师咸阳也不是难事。想到这,吕雉倒吸一口凉气。跟平定赵佗比起来,改革军制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为了防止新的“赵佗”出现,吕雉决定推行轮兵制,任何一支部队都不能长期驻扎在一个地方,得以一年为期,军队进行无规则对调换防。于是在高后五年,朝廷首次制度性规定地方驻军必须一年换防一次。这样就有效遏制了地方上的驻军大将经营地方,最终成为一方割据势力的现象。
同样是高后五年,病秧子淮阳王刘强终于扛不住了,这个山寨惠帝之子年纪轻轻撒手人寰。吕雉只好改封另一个山寨惠帝之子刘武为淮阳王。这时候汉朝的形势悄悄的起了变化,地方上的驻兵有轮换制度,中央禁卫军可没有这个制度。在长安的卫戍部队中,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是南、北二军。南军戍卫未央宫、长乐宫,将军为吕产。北军驻扎城北及城外,将军为吕禄。由于南军戍卫的长乐宫、未央宫性质特殊,所以南军中保卫长乐、未央二宫的划归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掌管。这支精锐中的精锐名义上属于南军,事实上是独立存在的军事力量,汉武帝以后称这支部队为羽林军,汉武帝之前这支部队叫啥没有准确的番号,我们姑且称之为禁卫军。
根据汉朝的制度,南北二军的最高长官应该是太尉。但是汉惠帝驾崩之后,吕雉将南北二军交给吕产、吕禄统领,太尉不再过问南北二军。时任太尉的周勃的日常工作跟在家里当太傅的王陵差不多,那是光领工资没活干。宫中禁卫军本该由郎中令统领,但是在汉惠帝驾崩之后,郎中令之位再无人担任。吕雉废王陵之后,升审食其为左丞相,主管宫中禁卫军。
这就给吕雉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制度上是太尉掌管南北二军,但是事实上是吕产、吕禄来管理这两支军队,这就导致了吕产和吕禄在南北二军名不正言不顺,部队给二吕面子,那是完全看在吕雉的面子上。而该郎中令管的活,被左丞相代理。加上审食其这个货人缘极差,名声很臭,所以审食其管理禁卫军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大家给他面子也是看在吕雉面子上。再一个当初审食其和吕雉超友谊的关系暴露之后,靠闳孺枕边风救了一命的审食其真不好再大摇大摆的进入长乐宫,这事好说不好听,危险系数极高。
而吕雉只考虑到了地方部队的轮换问题,一直没有从制度上抓中央的兵权,这是将来诸吕覆灭的一项重要原因。你看东汉的时候,那些权臣想要名正言顺的掌控政权,都会从制度上入手。有的人封自己为大将军,从制度上规定大将军职位在三公之上,是军队最高统帅。有的人封自己为大司马,从制度上规定大司马比大将军高一级。当然了,也有时候后来那个大将军又得势了,再规定大将军比大司马高一级。别管怎么着,反正得写进制度,这才算数。而吕雉凡事用威,就让将军执掌南北二军,就让左丞相掌管皇宫禁卫军,不写进制度,这事就长不了。没有用卫生部长去管理财政的,且不说业务上行不行,关键是名不正言不顺。
尤其是带兵这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不是空降谁当个将军,就能掌握这支军队的。比如说清末,北洋军的最高军事统帅是摄政王载沣,但是这支部队只听命于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什么摄政王、陆海军大元帅、陆军部尚书统统指挥不了这支部队。同样,吕禄、吕产、审食其也无法掌控长安的部队。比如说北军,吕禄要向掌握这支部队,必须仰仗一个老将,此人就是汉初第一名嘴郦食其的弟弟郦商。郦商的强项不是玩嘴,而是打仗。他要是发起疯来,连陈豨、英布都拦不住他。正因为郦商功勋卓著,再加上其兄郦食其冤死,所以刘邦封他为曲周侯。跟陈平和周勃一样,郦商也是刘邦的铁杆,也有保卫刘氏江山的职责。刘邦驾崩之后,郦商以吕党自居,“帮助”吕禄掌控了周勃带出来的北军,之后就称病回家。其子郦况协助吕禄带兵,隐藏的很深。
南军情况同样复杂,这支部队当年是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的亲信卫队,过去受太尉周勃直接指挥。吕产接手这支部队也只能名义上接手,要向把这支部队变成吕家军,那可就难了。吕雉敢用郦商协助吕禄统领北军,可不敢用灌婴协助吕产统领南军。郦商岁数大了,据说身体还不好,用就用了。可灌婴身体倍儿棒,威望又高,跟周勃关系又铁。因此关于这支比北军更重要的南军,这些年吕雉一直在培养一个既能服众,又有能力,还听自己话的人来协助吕产带兵。这个人就是朱虚侯刘章。论威望,刘章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根正苗红,能够服众。论能力,刘章这些年成长迅速,武功高强,自从刘章被封为朱虚侯,就一直在禁宫实习。与其说是审食其这些年在管理这些大内侍卫,不如说是刘章在管理,而且管的还不错,是个带兵的苗子。论亲疏,吕雉对刘章非常的放心。刘章的亲爹是吕雉养大的,所以刘章跟吕雉的亲孙子差不多。再一个,就算从老吕家论,刘章是吕禄的女婿,多年来刘章夫妻和睦,刘章又总以吕家人自居,大多数情况下,刘章在吕雉面前表现的比吕家人都靠谱,所以刘章政审绝对合格。
中国人自从周朝确立宗法制以来,绝对讲究长幼有序,嫡庶有别。所以吕家的那位吕王殿下吕嘉作为吕氏一门的长子长孙,盘算着如果哪天自己这位姑奶奶真反了天,一定会把皇位传给他吧。吕嘉作为吕家唯一的王爷,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结果他还总以太子自居,非常的高调。吕雉对这个侄孙很不满意,所以在高后六年,吕雉废了吕嘉的王位,改立吕产为吕王。规定吕产不必去封国就任,以王爷的身份统领南军,由朱虚侯刘章协助。由于刘章调任南军,皇宫禁卫的工作审食其又做不来,于是吕雉封刘章的弟弟刘兴居为东牟侯,调入大内协助审食其统领皇宫禁卫军。吕雉就是这么信任刘肥的儿子们,而这些刘氏乖宝宝羽翼丰满之后会怎样,很快就能看到。
在赵佗跟汉朝翻脸的两年时间里,吕雉完成了巨大的军事变更部署。先是调河东郡(今山西夏县)、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的驻军跟北地郡(今陕西北部、甘肃东部一带)的边防军对调,然后确定了地方驻兵的一年一轮换的制度,后是调刘兴居进入大内,调刘章进入南军。这一系列的军事活动,引起了北方匈奴国的高度重视。北地郡向来是汉朝的北大门,关乎长安的安全。这里也是汉朝防卫匈奴的第一线,如今这里发生大规模的军队转移活动,又有明显的增兵迹象,那这在匈奴眼里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从上次汉匈和亲到这次北地郡轮换军队,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十年来,双方相安无事。北地郡调兵之后,老单于冒顿决定给汉朝提个醒,于是纵兵攻打汉朝边境重镇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安阳县(今甘肃天水),劫掠之后退兵而走,吕雉没反应。第二年年初,也就是汉高后七年,匈奴再度攻打狄道县,劫走了两千多人,吕雉依然没反应。
这样的事对于吕雉来说根本不算个事,赵佗劫掠长沙国她都不管,匈奴愿意劫掠狄道县那就随意吧,眼下更重要的是继续执行她的轮换制度。你想啊,地方驻兵大将如果久驻一处,可能会成为地方割据势力。那掌握重兵的王爷们呢?老在自己的封国里经营,日子久了也会成为新的赵佗。这也是吕雉在位七年来只废了一个赵王刘如意而没有对其他刘氏王爷下手的原因,牵一发而动全身,决不可妄动。
忆往昔,刘邦对付两位叫韩信的王爷之所以顺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迁齐王韩信到楚国,迁韩王韩信到代国。如今为何不效仿这一招呢?对于吕雉来说,刘家这几位王爷,是时候挪挪窝了。至于吕雉接下来要怎么做,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