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美容解剖学|面部皱纹
肌力代偿性再平衡面部肌肉长年累月、周而复始的运动是产生面部皱纹的主要原因之,与拥有肌筋膜的骨骼肌不同,面部表情肌并非由筋膜相隔开。浅层的肌纤维直接附着于真皮,深层的肌纤维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与面部表浅肌肉筋膜系统(即SMAS层)相延续。因此,面部表情肌在运动时,保持肌肉的两侧向上和向下方向的平衡。在对脑卒中患者的观察中,人们发现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则对侧的非麻痹肌肉动作会更加活跃,导致患者面部出现特征性的扭曲。同样,面部肌肉之间失衡也可以发生在肉毒素治疗上,在肉毒素治疗后,对侧肌肉的运动比瘫痪侧更活跃,这种现象被称作“肌力代偿性再平衡”。根据收缩方向,面部表情肌可以分为2组,即提肌和降肌。面部提肌群和降肌群提肌降肌眼周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口周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降下唇肌降口角肌颈阔肌眼周肌肉由1块提肌和4块降肌组成:额肌是唯一提升眉毛的肌肉;眼轮匝肌、皱眉肌、降眉肌和降眉间肌是降低眉毛的肌肉。口周肌肉由5块提肌和3块降肌构成:提肌有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和提口角肌;降肌有降下唇肌、降口角肌和颈阔肌。通过弱化眼轮匝肌、皱眉肌、降眉间肌的力量来提升眉毛,就是典型的“肌力代偿性再平衡”的例子。
肌力代偿性再平衡概念示意图一侧的力量减弱,其实就是相当于另一侧的力量增加。但示意图未表达出协同肌代偿性肌力增加的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设是10人一方的两队拔河,其中一方有1人脚扭伤了,其他9人就得增加力量才能尽量维持平衡,此即为代偿性肌力增加,但无论如何努力,平衡仍然会失调。此外,提升口角是减弱降口角肌肉向下的拉力,提升下颌缘是减少颈阔肌向下的拉力。另一方面,肌力代偿性再平衡的并发症包括注射区域附近有新皱纹形成。
肌力代偿性再平衡眼角纹(鱼尾纹)解剖学分析眼轮匝肌环绕眼周,功能是闭眼和保护眼球。外眦到眼轮匝肌外侧缘的平均长度是3.1cm。在临床中观察到,约44%的人有眼轮匝肌外侧肌带,约64%的人有眼轮匝肌内侧肌带。根据眼轮匝肌的分布区域分类,可分为眶部和睑部,睑部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眶隔前部和睑板前部。
眶部的眼轮匝肌起自眶上缘和眶下缘,然后到达内眦韧带、外眦韧带、皮肤、额肌、降眉间肌和皱眉肌纤维,其功能是用力闭合眼脸、下拉眉毛,微笑时可在外眼角生成鱼尾纹。睑部的眼轮匝肌位于眶隔和睑板的浅层,其功能是眨眼时自然闭合眼睑,以及使眼睑产生不自主运动,收缩时可在内眦处产生垂直皱纹。眼轮匝肌围绕在眼眶周围,肌纤维复杂地排列,使每个部分产生不同的皱纹。眼角处眼轮匝肌垂直走行,故形成水平皱纹,在下眼外侧形成30°-60°的皱纹,上睑眼轮匝肌水平走行,故形成垂直皱纹。即符合皱纹的走向与肌肉的收缩方向相垂直的规律。
下睑纹解剖学分析下睑纹又可细分为下睑横纹、内眦皱纹和外眦皱纹。眶下横纹是由于微笑时颧大肌上拉颧部软组织而挤压产生的,而颧大肌的作用是提升口角,若颧大肌功能障碍造成笑容不自然。
额纹解剖学分析额肌起自冠状缝附近的帽状腱膜,收缩时可形成额纹。额肌的肌纤维与眉弓、降眉间肌、皱眉肌、眼轮匝肌的肌纤维交织在一起。额肌内侧区域附着于腱膜的位置,相比外侧区域更加靠下。
眉间纹解剖学分析眉间纹由3块肌肉形成,即皱眉肌、降眉肌和降眉间肌。降眉肌是眼轮匝肌上方内侧的肌纤维,与额肌和降眉间肌交织相融。皱眉肌起自眶缘的上内侧部,以30°角向上外侧走行,附着于眉毛中间的真皮。皱眉时皱眉肌向下方和内侧牵拉眉毛,在额部中间产生垂直皱纹。皱眉肌位于额肌的下方,起自额骨。降眉间肌起自鼻骨和鼻外侧软骨上部。其纤维垂直走行,与额肌纤维相交织,其中有一些纤维附着于鼻根部和眉间的皮肤。降眉肌和眼轮匝肌内侧部收缩时会下拉眉毛,因此放松这两块肌肉时,即可上提眉毛。
皱眉肌的临床解剖解剖学分析皱眉肌平均起自眼角水平线上方约16mm处,距中线4-14mm,在眼角水平线上方30mm,距中线16-35mm处与额肌相融合。皱眉肌的最大垂直长度约为15mm,而有一部分可达到21mm。皱眉肌有两个明显的肌腹,斜腹和横腹。斜腹起自上部,而横腹起自外上方,水平走行。斜腹有两种类型,窄垂直型和宽三角。
窄垂直型的斜腹向上延伸,呈窄矩形。该肌腹在眶部内上方,与额肌交织,靠近眉间区域,横肌腹内侧1/3 。宽三角型的斜腹覆盖横腹的内侧半(37%)。据推测,斜腹发达的人在瞳孔中线上的肌肉对眉毛的收缩更明显。 鼻背纹解剖学分析鼻背纹是微笑时或皱眉时,出现在鼻子两侧和鼻背的水平皱纹。鼻肌在鼻背中部产生水平皱纹;而提上唇鼻翼肌和眼轮匝肌内侧肌带在鼻子两侧产生斜向上方的皱纹,因形似兔子的耳朵,故亦将此皱纹称为“小兔纹”。可以观察到约66%的人有这个皱纹。
鼻背纹,形似兔耳,故称为“小兔纹”鼻尖下垂解剖学分析若鼻肌或降鼻中隔肌发育良好,会将鼻尖下拉,造成鼻尖下垂的外观。我们可以松解这些肌肉的力量,可让鼻尖上抬。降鼻中隔肌位于上唇深层,起自上颌骨切牙窝后,止于鼻中隔活动部分。降鼻中隔肌收缩时下拉鼻尖,因此,鼻尖变得扁平,微笑时鼻孔可能会显得更大。
露龈笑解剖学分析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和颧大肌决定了微笑时提升唇的高度。这些肌肉活动过度活跃时会导致露龈笑。其中,提上唇鼻翼肌起自上颌骨额突和额骨上颌突,垂直向下走行止于口轮匝肌的中央部分,参与了内侧上部鼻唇沟的形成,在收缩时可将上唇中部向上提拉,将两侧鼻翼向外上方提拉。
露龈笑提上唇肌起自上颌骨眶缘,止于上唇,其内侧1/2的大部分(90%)肌纤维也附着在鼻翼上。因此,提上唇鼻翼肌和提上唇肌不仅上提上唇中部,而且将双侧鼻翼向外上方提拉。这几块肌肉中,提上唇肌位于深层,提上唇鼻翼肌位于浅层,颧小肌位于外侧,颧大肌则位于更外侧,对口角的提升影响更大。
鼻唇沟解剖学分析指微笑时鼻唇沟两侧不对称时,较深侧的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颧小肌和颧大肌短缩。
鼻翼带解剖学分析颧小肌起自颧骨,大多止于上唇区,在做各种面部动作时,参与提升鼻翼和上唇。约有28%的人的颧小肌止于上唇和鼻翼外侧区,收缩时可在鼻翼旁形成一个小突起(鼻翼带), 尤其以皮肤较薄的女性表现更为突出。
唇纹解剖学分析口轮匝肌是围绕口周的括约肌,作用是闭嘴和噘嘴。口轮匝肌起自上、下颌骨切牙附近的牙槽骨,止点与面部的其他浅层的表情肌纤维相融合。
口角下垂解剖学分析降口角肌呈三角形,起自下颌骨斜线,其肌纤维向降下唇肌纤维方向汇聚,止于蜗轴,与口轮匝肌和笑肌交错。当降口角肌短缩时,可造成同侧口角下垂。
口周肌肉的解剖解剖学分析口轮匝肌的周围共有24块肌肉,控制嘴唇的运动。这些肌肉包括5个提肌(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颧小肌、颧大肌、提口角肌)、3个降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颈阔肌)、2个横向牵拉口角的肌肉(笑肌、颊肌)和颏肌。
在蜗轴处交织的肌肉可分为4个层次:3个浅层和1个深层。口周肌肉分层浅层(3层)第一层降口角肌笑肌口轮匝肌(浅层)颧大肌(浅层)第二层颈阔肌颧小肌提上唇鼻翼肌第三层提上唇肌降下唇肌口轮匝肌(深层)深层第四层提口角肌颏肌颧大肌(深层)颊肌蜗轴解剖学分析原意为轮子的轴,在解剖学中指的是位于口角外侧缘的一个致密、厚实、富含肌肉的组织,由颧大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笑肌、颊肌和口轮匝肌朝向口角的肌纤维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交织汇聚而成。在面部表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除表现悲伤、喜悦等,与鼻唇沟的形成也有着密切关联。
鹅卵石样外观解剖学分析颏肌是提升下唇和下颏的唯一肌肉, 为下唇在垂自方向的主要支撑。颏肌起自侧切牙下方的牙槽骨。双侧颏肌的内侧纤维向下延伸并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圆拱形的下颏。颏肌的外侧纤维向下倾斜走行,穿过中线附着于同侧的皮肤。
正常闭嘴时颏肌异常紧张而形成的鹅卵石样外观颏肌上部的肌纤维水平走行,与口轮匝肌下缘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结构,可以帮助支撑颏肌和提升嘴唇。颏肌外侧纤维与降下唇肌的肌纤维交织在一起。颏肌在正常收缩时,可在下巴尖形成褶皱,为正常的动态表情。但有部分患者下颌骨发育不良或上颌前凸,正常闭嘴时,颏肌不自觉地缩紧,从而形成鹅卵石样外观。
下颏矢状面显示颏肌的皮肤止点颈阔肌条索(火鸡颈)解剖学分析在说话或平静时,常可以观察到从下颌线到颈部的垂直分布的颈阔肌条索。颈阔肌收缩可以下拉蜗轴、口角和下面部,向外下方牵拉口角。因此,当颈阔肌长年地反复收缩,就会形成老化的症状和体征,如口角下垂和下颌软组织松垂,再加上颈阔肌内侧缘和外侧缘脂肪堆积及皮肤松弛,即可导致“火鸡颈”。
颈阔肌的交叉分型解剖学分析颈部中间浅层区域通常没有颈阔肌纤维,而在颈前部上方,颈阔肌的纤维可相互交叉,覆盖颏下区。约有85%的颈阔肌内侧肌纤维在颏下区交叉,其中约有43%的人在颏下方的交叉范围可超过20mm。福利1.高质量留言2.被精选3.被点赞数量前三名4.截止日期:2020年3月28日(周六)中午12点5.送书:肌肉与疼痛(上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