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李陵论(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 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译文

《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寻着这四个方面,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

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下为此感到很是疑惑。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我看他最初带领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领地,能用少数军队攻击众多敌人,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一再打仗一再胜利,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然而到了士兵用尽、力量衰竭、锋锐遭受摧折而失败的时候,他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

唉!丢掉国君的使命,挫伤国家的威风,不能够称作忠;向匈奴屈服,束手就擒成为俘虏,不能够称作勇;丧失战功在前,不要自己家庭的名声在后,不能够称作智;(只顾)自己免除罪行,而将灾祸转移到母亲身上,不能够称作孝。他却引用范蠡、曹沫来自比,又是多么荒谬啊!况且会稽的耻辱,不是范蠡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曹沫一定会讨回损失,所以这二位不死。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即使他真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什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是越国、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作为大汉的将军被单于活捉,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了国家啊。况且这二位即使不死,也不会有李陵的投降的恶名;这二位如果被活捉投降,也不会有李陵的延及父母的祸患。考察这几件事的始末,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然而李陵却自以为是仰慕(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

我看李陵回复苏武的书信,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割下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呢?与其痛心母亲之死,悼念冤死的妻子,怨恨君王埋怨国家,何如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从而解除亲人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具体情况,而听信下面的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死去,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亲族身上,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而且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啊!

所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候,君子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可惜李陵不死,就失去了君子该行的正道。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到惭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吗?

(0)

相关推荐

  • 天下为公与个人节操

    文/晓锦源 1. 有人说,乱臣贼子多了,让真相失真了. 这话不敢评论.认识还没达到那个层次. 天下为公与挟公济私都存在,运用之秒在乎一心. 司马迁写了一部<史记>,写的是相当好,被后人那是 ...

  • 司马迁被处宫刑后,他的貌美夫人是如何对待他的?你可能猜不到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

  • 古文阅读-太湖石记(白居易)

    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昔故友李生约有云:"苟适吾志,其用则多.& ...

  • 古文阅读-徐州山水图记(李蟠)

    自昔名贤出典一郡,政教旁洽,风移俗易,士歌于庠,农乐于野,商贾辐辏于市,一时之气象迥殊,而境内之城郭山川亦觉顿异.是故人为地重而地以人名,如青州因富郑公而传,随州因刘长卿而著,徐州因苏端明②而益显.无 ...

  • 古文阅读-游大林寺序(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1].安定梁必复[2].范阳张特[3].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4],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5 ...

  • 古文阅读-与元微之书(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 ...

  • 古文阅读-庐山草堂记(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 ...

  • 古文阅读-冷泉亭记(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2]为最.就郡言,灵隐寺[3]为尤[4].由寺观,冷泉亭为甲[5].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6].高不倍寻[7],广不累丈[8],而撮奇得要[9],地搜胜概[10],物无遁形[1 ...

  • 古文阅读-养竹记(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 ...

  • 古文阅读-白蘋洲五亭记(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 ...

  • 古文阅读-去私(吕不韦)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