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考中第一名,但因他爷爷特殊的职业,竟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在近代史上,刘伯承的大名无人不知,朱老总曾评价他说:“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蒋介石也曾感慨地说:“论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惊人的军界天才,小时候上学却屡次受挫,甚至被取消过考试资格,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伯承1892年生于四川开县(今属重庆),家里很穷,但父亲刘文炳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就借了粮食充当学费,送刘伯承去读私塾。
刘伯承非常聪明,再加上刻苦用功,成绩一直都是第一,连私塾先生都佩服地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几年后,刘伯承感觉学业已成,就准备去县里考试。父亲刘文炳也很支持他,就陪着他步行90多里山路,去了县里。
有实力的人自然不用担心,榜单出来后,刘伯承名列预科第一名。
但刘家父子没想到的是,已经有人盯上他们了。谁呢?一个地主家的少爷。
那时候还是清朝,科举考试是做官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很多地主家的少爷也来考试,但名额有限,刘伯承考上了,自然就有人没考上的,再加上刘家没钱没势,自然就被人盯上了。
那时候的考试需要政审,就是查祖宗三代是干什么的,这一查不要紧,出事了。有人向县里揭发刘伯承是“优人之后”,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图:年轻时的刘伯承,也是个很清秀的小帅哥)
什么叫“优人之后”?刘伯承从来没听说过,但刘文炳叹了口气,说:“你爷爷那时家里穷,又养了我兄弟六个,得想办法弄饭吃。你爷爷从小就擅长吹唢呐,就在十里八乡串门,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你爷爷就上门给人家吹唢呐,赚点小钱养家糊口。这就是优人。优人和剃头修脚卖唱的都是下贱人,下九流的行当,按制度,三代以内的儿孙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很快,县里就下了通知,刘伯承虽然考了第一,但因违反规定,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本来想靠着科举考试光宗耀祖,改变生活状态,却没想到兜头一盆冷水,刘伯承父子可想而知有多么失望。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盆冷水泼下来,反而让刘伯承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父亲也是一个开明的人,对儿子说:“反正科举考试很快就要废除了,咱不考也罢,听说县里开了一家新学堂,咱去看看。”
于是,刘伯承跟着父亲来到了新学堂,经过考试测验,刘伯承顺利地进入了学堂。正是在新学堂里,让刘伯承大开眼界,学到了以前在私塾里完全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人生境界豁然开朗。
但可惜的是,仅仅3年后,刘伯承的父亲就因病去世,家里顿时没有了顶梁柱,不光刘伯承的学费没了来源,连家里的弟弟妹妹们也需要他来抚养。刘伯承只好离开了新学堂,回家种地放牛,当起了农民。
但经过了新学堂的洗礼,刘伯承当然不会甘心当一辈子的农民,而是一边种地一边学习。等到1912年民国成立后,弟弟妹妹们也相继长大成人,刘伯承听说重庆都督张烈武在重庆创办陆军将校学堂,就毅然放下了锄头,收拾行李奔赴重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陆军将校学堂,从此开始了传奇生涯。
从刘伯承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道理,当命运给你关上门的时候,不妨看看窗户外面,很可能是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也许刘伯承也应该感谢那个举报他的地主少爷,否则刘伯承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封建官员,而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开国元帅。
当年顶替刘伯承的那个地主少爷,早已沦为历史的灰尘,而刘伯承的英名,却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