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三个底层逻辑,每一个都需要家长尽快掌握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丹尼尔·T.威林厄姆所写。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研究教学经验,在每章的最后给出了一些应用启示和问题讨论,对于儿童阅读学习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是一本非常有效的指导手册。
这次我们分享关于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的三个要点,分别是:阅读态度、阅读动机和阅读自我。
①
『阅读态度』
所谓的态度基本等于认知。就拿作者来说,他对某个品牌的衣服持有的固定态度,就是他对这件衣服的全部认知。比如,他喜欢某款衣服,是因为他觉得那款衣服的配色和材质很好;他讨厌某款衣服,是因为他觉得那款衣服的细节不好。
也就是说,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心理学家把普遍存在的态度称为认知态度,因为它们来自理性的逻辑分析。
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他们喜欢读某本书,很可能只是因为那本书色彩鲜艳,或者卡通人物很讨他们喜欢。这些判断也来源于潜层逻辑。
家长想要孩子读书,或者说读某本书,就一定要干涉他的逻辑思考。给他一些理由,给出书的亮点,给一些名人故事,他们才会更好接受,也更容易读进去。
比如,对于阅读,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这样说:“书籍是我通往个人自由的通行证。我三岁时便学会了阅读,并很快发现,在我家位于密西西比的农场之外,有一个世界正等着我去征服。”
当奥普拉对阅读的态度变成了征服世界,那么她对于读书的态度就像吃饭一样。
②
『阅读动机』
想象一下,一个少年在周日下午完成了作业后,他会选择做什么呢?大多数孩子会选择打游戏、玩手机。因为那种休闲放松的状态给了他们强烈的动机。
基本上,我们做一件事,态度是底层动力,强烈的动机才能帮我们正式迈出第一步。
从心理学角度讲,研究人员一般都是从行为、价值、期望三个角度来理解动机的。
买糖果是一种行为,对孩子来说它的价值感很高,所以人们对买糖果这件事的期望也高,最终触发买糖果这件事的动机就高。
创造马拉松最快的世界吉尼斯纪录是一种行为,它的价值极高,可以永留史册,但是我们对于自己能够完成它的想法却极低,所以我们的行动动机也极低。
关于动机的这种行为-价值-期望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帮助孩子主动阅读的好方法。
家长要做的是首先给孩子创造适于阅读行为的环境;其次是从阅读的好处出发,反复让孩子了解阅读的价值;最后是提升孩子的阅读期望值,比如通过阅读了解宇宙星球,通过阅读掌握处理问题的技巧,通过阅读了解一个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③
『阅读自我』
每个人都有阅读的自我。
从头条用户的大画像来看,老人喜欢读历史,中年男人喜欢读时事政治和财经,孩子喜欢读游戏动漫,女人喜欢读八卦美妆等等。
每一个领域都有创作者和阅读者,这种相对天然的选择来源于阅读的自我。
更简单的案例是,作者曾和几位邻居一起品酒。为了好玩,他们做了个品酒盲测。结果他们每个人喜欢喝的酒,都不太一样。
也就是说,在喝酒这件事上,每个人也都有喝酒的自我。
所以,家长想让孩子阅读时,最好的方式不是只给他某类书,强行让他阅读,而是多给他几种,并且观察他在每类书上花的时间。
孩子能够读进去,用掉时间最长的书,就是他的阅读自我。
我们的行为和自我认知是相互促进的。
比如有人说自己是漫威迷,有人说自己是红楼迷,也有人说自己是玄幻迷。这种自设的阅读标签,就是行为大量积累后显现出的自我认知。
家长要留意孩子的这种自我。
总结一下,我们以前讲过不少帮孩子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这次我们进入阅读的内核,让家长了解孩子阅读的内在需求和变化。站在这些底层逻辑之上,你的帮助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