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效学习的一个新认知,越早学会越受益

主播:赛男
这本书是由工程学教授芭芭拉·奥克利、世界十大AI科学家之一特伦斯·谢诺夫斯基和比得莱斯学校的副校长阿利斯泰尔·麦康维尔所写。了解、掌握、运用、创新,对于任何一个新知识、新领域,我们都得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人学得快,有的人学得慢,这种差异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怎样学习才更高效呢?这就是作者要解决的问题。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一个高效学习的新认知。
『惊人的失败』
2004年,13岁的马格纳斯·卡尔森和传奇象棋天才加里·卡斯帕罗夫,在“雷克雅未克快棋锦标赛”中相遇了。
棋局刚开,卡斯帕罗夫正在思考如何进攻。
可是,他和现场观众都被对手的行为惊呆了。13岁的卡尔森缓缓起身,走到别的棋局旁开始津津有味地观看别人的比赛。
“天呐,他这也太不拿大师当大师了。” 卡斯帕罗夫非常郁闷,但是由于对方只是个孩子,他不好发作。于是,他决定快点结束这场比赛。
然而更加意外的是,那是一场平局。世界上最厉害的棋手,居然没有赢了一个看上去漫不经心的13岁小孩。
之后,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专注就一定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吗?”
毕竟分心是人的常态,尤其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分心更是家常便饭。那是不是说明在专注学习之外,还有一种发散式的学习方式,也比较奏效?
在大量研究后,作者发现有时分散注意力,确实能帮我们更明智地思考。在学习或者是解决问题时,偶尔走神大有裨益。
 
『发现学习模式』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神经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天然就有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作者把它们分别称为: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比如,当你学习基础算数时,乘法激活的脑回路和加法激活的脑回路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脑链接。也就是说,当我们学习新鲜事物时,集中注意力会让我们在固定的脑回路上不断划线,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
而发散模式则很不一样。当大脑处于松弛状态时,你没有思考任何特定的信息,知识和概念不是按照固定的思考路径得到解释的。它们是发散的,不按照固定套路“出牌”的。这时候,大脑会温和地使用一些区域,这些区域跟专心致志时的区域不同。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能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中学到东西。如果你太刻意,或者太紧张于专注,排斥发散,你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差的。因为你只会按照固定套路做事,很难产生新想法和新点子。也就是说,你的大脑必须在专注和发散两种模式间来回切换,才能实现高效学习。
 
『运用学习模式』
再简单点,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弹球桌面。
专注模式下的大脑,小球只会按照固定路径撞来撞去,然后消失。
发散模式下,小球没有固定路径,它撞到哪里是未知的,它能撞出什么分数也是未知的。
我们的大脑运作起来,同时具备这两种弹球状态的特点。如果想从局部细节、概念和知识改为通观全局的自由思考,你就必须学会从专注模式切换到发散模式。
这个方法只有四个字:主动打断。
思考一个问题很久,却没有答案;学习一个知识很久,却没有学懂;专注于一个项目很长时间,却毫无进展。这类问题我们基本都遇到过。可是,你还记得它们最后都是怎么解决的吗?数据统计,这些问题都被一觉醒来后的灵感、一通电话后的感应以及一杯下午茶后的顿悟处理了。
只是,当时你可能处在大脑的亢奋时刻,忘了自己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当大脑走入死胡同后,你最好主动打断它的固执。出门散散步、洗个热水澡、看会不用动脑的电视剧,或者只是在窗前远眺,就可以让大脑进入发散模式。
总结一下,死板的学习只能得到确定的知识,发散的学习才有可能让你获得新洞见。这是一个终身成长、努力向上者必备的学习思维。
(0)

相关推荐